
胡杨礼赞
文|陈希文
近日,我的挚友白雪峰先生发来《深秋的胡杨》短视频让我欣赏。展现在眼前的是深秋时节旷世绝美的惊艳画面。这感受与过往浏览的视频大相径庭。再不是仅享个眼福,过后却𣎴屑一顾。这动态的画面让我眼前一亮,心灵震憾,多时流连,感叹万千!
且看这惊艳美在何处?
金秋的胡杨林色彩斑斓,艳丽夺目。高高的蓝天上浮动着朵朵白云,大地河湖岸边一颗颗高大伟岸的胡杨树拔地而起,金黄的树冠连成一片,形成了蓝天白云下独有的一道道黄色帐幔。安详平静的碧水湖泊清澈见底,倒映着湖岸上胡杨灿烂的笑容。这好似秋色中光鲜耀眼的海市蜃楼。小河流水潺潺,在峡谷地带却改变了温顺的性格,激流倾泻,银涛翻卷。这是为河岸上的胡杨伙伴唱着欢歌。
深秋的胡杨林,层林尽染,漫延天际,独有神韵。在旷野的荒漠和沙丘地带,干旱缺水,寸草不生,遍地赤野。唯有胡杨耐旱、抗寒,不惧风雪,依然顽强地生长,昂然挺立。人们赞扬它是在生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神树”、“铁树″、"英雄树″。胡杨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中具有无限的生机,而且有着质朴无华、独守宁静、坚定不渝的内在品质。它像白杨一样高大,又像柳枝一样温柔,还像寒冬里的松柏一样坚挺。它高而无媚,媚而不妖,艳而不冶。不管人们怎样欣赏它,它始终默默无语的散发着自身的光彩,让生命在完美中得到展示。
反复看着这动人的画面,似同身临其境,难以割舍,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依稀回忆。2010年秋季,有幸和几位同事来到青海省格尔木市。这个被称为“沙漠绿洲"的神奇之地,也是胡杨林的适生地。当地向导在介绍时,把参观胡杨林作为重点景观之一。当我们一行来到绵延无垠的沙丘,这里人迹罕至,极目无绿。正所谓"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不毛之地。唯有沙漠水畔的胡杨林给人们看到了绿的生机。站在河岸边金色的胡杨林中,真让人觉得喜从天降,感谢大自然造物主赋予人们的旷世美景。一起同行者纷纷在胡杨树下留影,切莫错过了良机。我还采集了些许胡杨枝叶作为留念。时过境迁,却记忆犹新。
又想起我上小学时,读过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它的笔下对生长在北方黄土高原普通的白杨树,以极具感染力的笔锋给予了高度赞扬。白杨质朴无华,抗旱耐寒,顶风傲雪的高贵品质,象征着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篇杰作留传多年,给人们极大的精神鼓励。今天,𣎴妨效仿以《胡杨礼赞》为题,发些感悟,以期让胡杨的优良品质和精神,永远感召新时代的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奋力前行,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