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景散文
父亲送我雪夜路
作者:欣然
策划、音频编辑制作:志玲
演播:
旁白1+大学生:鲁人
母 亲:海河
父 亲:周红斌
旁白2:木头
旁白3:思腾
旁白4:哲文论道

(旁白1. 鲁人): 1980年的第一场雪,是从元旦的夜里开始下的。如度蜜月般过了三个月大学生活的我,元旦回家来了。但这次回家,已不同于进大学前在高中读书时的每周回家。我也说不出什么原因,反正自己的感觉、情趣完全变了!我是中午才到家的,可是刚到家半天,便觉得家中的一切是如此枯燥无味。父母的絮絮叮咛、殷殷嘱咐,我简直听不进半句。拿那繁华、热闹的城市与这偏僻、冷清的乡村一比,我顿时思念起学校来了!于是,便置父母盼儿在家多呆半天的切切心情于不顾,执意赶快返校了。
(大学生鲁人):“妈,明天一早我就要回校了!”
(旁白1. 鲁人):一向不大吱声的父亲不解地望着我。
(大学生鲁人):“反正我要赶快回去,我......”
(母亲海河):“那好吧。今儿天黑早些睡觉,我明儿早给你做点饭吃,让你爹送你去搭车。”
(旁白1. 鲁人):不知什么时候,我被喊醒了。
(母亲海河):“孩子,天亮了,快起来吃饭吧!”
(旁白1. 鲁人):我急忙穿衣起来,走到院里一望, 啊!地上全都白了,下了一夜雪哟!天虽然是亮的, 可那月儿还高高地挂在那银色的树梢呢。
(父亲周红斌): “离天明怕还远吧!这雪又恁么大,等后晌再走吧。”
(旁白1. 鲁人):父亲在厨房里说道。 家里没有钟表,我也没有手表,说不准现在是什么时间。
(母亲海河): “他想走就让他走吧。在大学校,那可比咱乡旮旯里强。”是妈妈的声音。
(旁白1. 鲁人): 我急步到了厨房,以刚入大学吃第一顿饭那样快的速度吃了一碗饺子、两块烤红薯,便同父亲一起上路了。
(旁白2. 木头)父亲只披了一条小被单,拎着我的新黑色皮革挎包走在前面。我呢,则披了一件新买的大衣,袖着手,跟在后边走着。雪,又开始下了!父亲不时地轻轻拍打皮包上的雪粒,接着,干脆把身上的被单解了下来,裹住了皮包。而这时,那纷纷扬扬的雪花便大团大团地堆在他的黑棉袄上,可我竟丝毫没有脱下大衣给父亲披上的意思。父亲的身材本来就不高大,在这一尺来厚的雪路上更显得矮小了。说是雪路,哪是“路”呀!不辨曲直,茫茫无边。我忽而感到砭骨的冷,鼻尖一阵酸疼;忽而觉得浑身乏力,脚心发麻。在沙漠中迷途,在大海里泅渡,怕也仅仅是这种滋味吧!深一脚,浅一脚,不知跌倒多少次。幸好有父亲的引路,才没有走错。有时简直是被父亲拉着走!此时,我才后悔不该提前返校了。这倒不是因为天下大雪的缘故,而是目睹了眼前发生在父亲身上的这一切。
(旁白3. 思腾)父亲没有一句怨怼的话,只听到他那“呼哧呼哧”的喘气声,见他嘴里喷出大口大口的白气。他躬着身子走在前,我侧着身子跟在后。在过一条小河时,一脚未踏稳石块,父亲的棉鞋湿透了;在爬一道沙岗时,我又让灌木丛把裤角撕破。我们象陷入重围的孤军,多么盼望援军到来啊!这援军便是,天马上亮,雪马上停,太阳马上出来。我甚至幻想着能有人用车子来接我们多好,带一些温暖的被褥、滚烫的汤水,我要快让父亲坐在车上,盖上被子,喝些汤水……可这是怎样的妄想哟!四外没有一丝声响,连雪落在地上的声音也似乎凝固住了。就这样,一分钟,两分钟,半小时,一小时……;一里,二里,五里,十里……终于,父亲一声
(父亲.周红斌):“快看,汽车站牌”
(旁白3. 思腾)父亲的呼唤,震颤了我几乎麻木的心弦。啊,睁大迷离的双眼,白茫茫中显现出一条路一我们爬上公路了! (旁白4. 哲文论道) 可是,奇怪!汽车站牌下为何静悄悄地没有一个人呀?!我们只好去敲公路边的一个卖茶老伯的门。当卖茶老伯被喊醒、拉亮灯、把我们让进屋后,我一看小屋的挂钟,啊!才凌晨三点。我们一边烤着炭火,一边聊着话,就这样捱到天亮。好不容易等来了那辆晚点的从嵩山脚下发来经过三县交界重镇而直达古城的白底红框的公共汽车,父亲把我送上车子,我回眸隔窗望去,在茫茫的雪原上,父亲那瘦小的身影与立的树、横的路,融成一幅简洁、鲜明而凝重的水墨画。渐渐开动的车子仿佛不是在远离这幅画,倒象在渐渐靠近它,要把它嵌入我的记忆,带到我的大学、我的明天!……
作者简介

欣然 郑州市人,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大学毕业后坚持业余创作,在市以上媒体发表诗歌近百首、散文数十篇。
策划、音频编辑制作
演播者简介





🌹敬请关注【河南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