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花夕拾(3)
王长喜
最近,老有同学朋友鼓励我写回忆录,闲来无事,我就撷取了几个记忆较深的往事写出来。有的是年少时的青涩、调皮;有的是当年特有的经历。是旧事重提,也是算是朝花夕拾吧。如果大家读后觉得有趣有味有益,我就滿足了。
3、变相的救济——放圈
五十年代农村长大的我们这代人对“放圈”一词并不陌生。
生产队时期,大田里的花生,麦子、玉米、麦豆子等庄稼收割运输完后,队长一声令下,让早等在地头的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地拣拾散落在地的麦穗、豆角、地瓜等农作物(我们当地称之为“放圈”意思是放开关在圈里的猪羊,让它们到收秋后的农田里饱餐一顿。虽然这个比喻不雅,但确实是这么形容的,有地方叫“放工”“拾秋”等——编者加)。赶上“放圈”,手快者一家人能拣拾一大捆、几大筐。麦秋两季下来,单靠生产队“放圈”所得,少则上百斤,多则一个人一年的口粮。
有的生产队收割时有意放松管理,社员们则故意往地里多散落些。那些年,大部分粮食都交了公粮,勉强填饱肚子就靠自留地的收获。
我村的社员“放圈”所得,差不多抵得上人七劳三的囗粮分配。我村的地块是沙地且地势高。那几年涝灾严重,大田则成了优势之地,收成较周边其他村都好,基本上没有饿肚子的。沙地的地瓜萝卜长势好,产量高,每到秋后,周围十里八乡的不少老百姓都到我们村地里刨漏掉在土里的地瓜,当然,这要等生产队放圈之后,才能允许外边的人来刨遗失在土里的地瓜。
作者简介:王长喜,山东聊城市人,曾任国企厂长,经理,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