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宏贤
在欢呼雀跃的人群中,有一位身着绛色唐装,气度不凡,显得十分沉静的男士。在一处缓坡地,他忽然停下脚步,放下背上的包袱,利索的支起画夹,面对不远处的田野村舍,席地而坐,开始描画起来。噢,原来,这支踏青团队里,还有一位画家!同行的汉台区文联主席马俊惠,见我一脸疑惑,便介绍到:他叫李跃军,是新当选的汉台区美协主 席……
我这才打量起这位“头衔”很大的画家来。其人仪表堂堂,方正的国字脸上,浓眉大眼,天庭饱满,眉宇中透出艺术家特有的灵性与文化气质。马主席见我“好奇”,便又说道,李主席还是一位检察官呢……
一
检察官,画家,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更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从认识之后的一来二往,我与检察官画家李跃军,便渐渐熟络了起来。
那是一次古汉台“桂荫堂”的画展。一幅《芭蕉图》吸引了我的目光。驻足观赏,让人心动。六尺竖幅画作,一条芭蕉的阔叶,从上端倾斜下来,似瀑布般发出激越的轰响,芭蕉叶全部涂成赭石色,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叶子与主杆连接处,是一道风吹折断的裂痕,仿佛发出了生命挣扎的撕扯与呐喊。一只八哥站在断裂处,若有所思的观望着。我被这幅画作深深震撼了:这样的艺术表现力,令人惊叹啊!在左下角的画签上,我看见了“李跃军”三个字。
李跃军,汉台区检察院高级检察官,上世纪五十年代下半叶生人,1976年高中应届生入伍,有近五年从军经历,全国检察电大法律专科毕业,从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高研班、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结业。他自幼喜好胡涂乱画,对绘画艺术有着执着追求与梦想。小学有图画课,小跃军如鱼得水,随性涂鸦,每次图画作业都得一百分。这得益于那位西安美院毕业的叫欧阳的图画老师;后又得到当时汉中市印刷厂美工曹自先先生的指点。曹老师是汉中幺二拐人,解放前毕业于南京艺专,是真正的美术先生。他主攻中国花鸟画,在当时南京画界名气很大。受“文革”冲击回到了家乡汉中。天赐良机。李跃军有幸拜于门下为徒,得到了曹先生指点,尤是鱼、鹰、虾、蟹的画法,堪称一绝。跃军潜心揣摹,深得个中“玄机”。“文革”期间,他在出黑板报、画报头中磨砺了画笔。进入军营后,被部队首长相中,担任连队卫生员兼文书,在军区战报上每每发表画作;退伍后被安排在商业系统工作,后被择优选拔进汉台区检察院,直至退休。虽然,生活经历曲折,但自幼爱好画画的兴趣,却一直没有“丢弃”,在不同的工作环境里,他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成为“画家”的梦想,始终撩拨着心弦,使他沉迷其中。靠着自身的艺术修为,他先后加入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全国检察系统文联美术专业委员会,并被选为理事,还担任汉中市美协艺术顾问、汉中国画院执行院长和汉台区美术家协会主 席,是为汉中市美术界的领军人物。李跃军有画作两次入选“国展”,在省级画展、赛事中,有多幅作品获得一二等奖,并被主办方收藏。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画展,到钓鱼台国宾馆接受全国书画展金奖的颁奖荣誉,受到国家高检院领导的接见。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是李跃军先生衷情绘画艺术,不懈努力,矢志不渝,笃定探索,潜心创作的结果。
二
在绘画艺术的追求上,李跃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画画是否有天赋异禀之说,李跃军认为,这是一项天赋异禀很高的艺术创作活动,画画者必须得有天赋,对画画要有极好的悟性。他说,跟曹自先老师初学画画时有多名学员,后来就剩下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极少学员。李跃军也是从对画画的一知半解,到驾轻就熟,画出成绩,坚持不懈一路走来。他坚持认为,画画关键是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勤奋”实践,不能浅尝辄止,否则必将半途而废。在这个行道上,他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勤于实践,最终催生了他丹青妙笔开出了绚烂花朵。
李跃军先生的国画语言丰富、张力很大,不囿于一面一色,一目了然,而善于在制造矛盾中去解决矛盾。他的花鸟画,不是单独去画好一只鸟,或一种花,常常是一丛花,在看似很乱的花花草草间,有主体主干,构成主要矛盾,使画面不至于单调,再以丰富的绘画语言,去勾勒、描绘、覆盖、晕染、调色,形成浓烈的现实感,然后,在画眼位置上画上一两只小鸟,或静或动,或栖或飞,点缀其间,使一幅画产生出极高的艺术美感。如若伫立于李跃军先生的画作前,定然使你“深陷”其中,看得出神入化。他的花鸟画,水墨淋漓,笔墨大气磅礴,犹如“白石虾”的功力,追求画面自然天成之美。他执着于画,潜心研究绘画的本源,在任何地方都绝不炫技,而媚俗地去“画”一幅画。即是在各种笔会现场,他都会沉浸下来,潜心构思,做到胸有成竹,而后认真创作,绝不随意涂抹,敷衍了事,永葆一位画人的基本态度,这也是诚实做人的根本所在。
三
中国画,即“国画”。以国家之名命名一个画种,只有中国有,这是对一种画风上升为“国粹”的最高礼遇,也是国画区别于他画风格的艺术界定。国画的本质是意象,西画强调形象,形象必须与现实对应,不画无现实情景的画。而中国画的魅力,却在于画心中之画,可以把现实山水间的各种事物联系起来,甚至远隔千里万里毫不相干的景色,画进一幅画里,使其浑然一体,创作出美感来。关于西画与中国画的相互借鉴、学习与渗透的问题,李跃军先生认为,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国画要借用西画的光影、色彩技法,使画面更有立体感,墨色更加生动。这方面,他以不断的实践,结出了可喜成果。如他的山水画,就承袭了老师王中年先生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理念;在运用各种传统的皴擦、点染技法的同时,融入了西画的光影、色彩,特别是老师的龟纹皴及画水不画山等技法,创作出了有别于他人的可游、可赏、可居的山水画,尤其是对水的表达更具特色,成为“跃军之水”,可让人感受到水的清澈、透明,具有“映日”之功。这种效果,在他参加第十一届国展的入展作品《人寿瓜长》中就有较大突破,其中西相融的艺术探索,得到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天赋异禀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努力也不可或缺,必须有师承。拜师学艺得到“高人”指点,将是每位画人步入绘画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他最为得意,收获最大的时期,是十年前中国检察官文联的成立。高检文联书画院经常组织采风研讨活动,这让李跃军有了走出汉中盆地的机会。他珍惜每一次赴京学习之机,与国内画界许多大师大家相识,从而扩展了自己绘画的视野和眼光,提升了思想境界和艺术鉴赏能力,对于其后绘画创作实现“质”的飞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15年夏天,经朋友举荐,他有幸与著名画家王中年先生结缘,从写意花鸟画,跨进了山水画的领域。国画有人物画、花鸟画和山水画三大层面,而“山水画”则是国画中最为丰富的画种,它涵盖了花鸟、人物画的技法和内容,对画家的思想境界和笔黑要求更高更综合。李跃军拜王中年先生为师,两年时间进修山水画,取得长足发展。期间还到“艺术家的天堂”北京宋庄,去寻觅绘画艺术灵感。脚步所至,皆有所获。2011年秋天,他的一幅国画《赏秋》,荣获庆祝建党9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金奖”。至此,小城汉中李跃军便在全国美坛斩露头角。在“北漂”学艺期间,又通过高检文联结识了国画大师范扬先生。师从范公受益匪浅,也成为他绘画生涯的重要转折。他痴迷于画山水,使自己进入更加复杂、更加摇曳多姿的新天地。关于山水画,董其昌有名言:“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由此可知,山水画,是画家贴近自然,氤氲山川,积聚天地灵气之后的再创造。所以,石涛有云:“搜尽奇峰打草稿”,故,好的山水画作,绝不是风景,它是高于现实中“最美的风景”的。在北京,李跃军随恩师范扬先生到天津盘山、安徽黄山、宏村等地写生,零距离看老师如何看待眼前的景物,然后又怎样在画纸上去表现。令他感动和惊奇的是,范老师去画一根电杆上缠绕那么多毫无关联的电线。这种场景在我们学员的眼中,却不屑一顾,视而不见。
而范老师就抓住了别人眼中有,而笔下无的一团“乱麻”,默默去寻找体悟“杆与线、线与线”的关系,画出了一幅纠结缠绕的画,感观非常美。这幅画作中,一根电线杆在风中挺立,乱麻一样的电线围着电杆杆头缠缠绕绕,形成锦绣成堆、拧成一股绳的状态,画出了一种向心的力量,使原本无序的缠绕,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的局面,打动了人心,撼动了心灵,让人过目不忘。李跃军对于绘画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是怀揣一腔情怀热爱着这项充满挑战的事业。他先后两次进京,在国家画院进修,聆听范扬先生及当代艺术名家史国良、任惠中、程大利、郭石夫、霍春阳、胡抗美、刘洪彪、洪厚田、乔宜男等老师的点化教诲,从中学到了大胆创新的气概与“不谋一子而谋全盘”的胸怀,使他懂得了一幅画作的成功,往往不在于枝枝蔓蔓的“形象”,而要着眼于全局,看气势气韵,求得整体的峻美与通达。从此,李跃军的画风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幅幅苍劲有力,意境幽远,气韵生动的画作频频亮相省市及全国画展。
四
成绩来自于孜孜以求的不懈努力,是对积极探索,不断学习的阶段性总结。2017年,汉台区美术家协会换届,李跃军被选举为主 席。美协是一个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如何引领协会会员,在绘画道路上共同进步,成为李主 席新的课题。在人才济济、个性突出、风格多样的汉台区美协大家庭里,每个会员都有自己绘画的领域和风格,但是,却少有重大突破性成就,绘画作品走出汉中,翻越秦岭,在全省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尤其是进入“国展”者可谓凤毛麟角。在这种情况下,李主 席一方面要潜心作好自己的“功课”,一方面又思考如何做好组织工作。协会应以“活动”促创作,让会员们通过更多地参与活动,包括采风、研讨、主题征稿、各类赛事等,使大家走出“象牙塔”,在交流中开阔视野,相互切磋,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了新一届美协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目前,汉中美术界,有一大批醉心于绘画,并有一定建树的画家,形成了高原之势,但是,却尚无绘画艺术`高峰'出现,这就要求我们静心思考,克服盲目乐观,自命清高的盆地意识,以走出去、展风采的志向,努力拼搏,拿出精品力作,向绘画艺术高峰冲剌。”李主席不仅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带头去做。他于2020年5、6月间,再次奔赴北京到“798”、宋庄等美术前沿阵地,踫撞思想火花,感悟创作灵感;2021年再次进京,寻求大师指导,备战“国展”。这些自觉行为,倒逼一个画人不断内观于心,修正自我,在目光、胸怀、创作方向、绘画技巧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变”,有“新”提升。在他的画室,一幅“苍山图”正在徐徐展开。他告诉我,这幅画里就有许多新的气息,构图上,吸纳了关山月的磅礴气势;墨色上借鉴了范扬厚重古朴的层次感;线条上,渗透着张大千的精细,多元的艺术探索,使这幅画不仅有厚重之感,更有灵动之气,关键是有思想提升,这是一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图景,是一个人深层次的人生思考。所以具有丰富性,她不仅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画里面有许多“留白”,让人看后能够生发出许多联想。这就是一幅画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五
一个人的成功,只能代表个体。作为美协主席,还兼有培育新人、奖掖来者的责任。李跃军不是一个独行侠,他还有着乐善好施的可贵精神。这不由使我忆起一次随美协外出写生的“遇见”。一位女会员怯怯地捧着一幅画走向李主席。埋头写生中的李跃军,余光瞥见之后,即刻放下画笔,站起身来,接过了画作。“李老师,这是我画的,总觉得缺点啥,请您指教。”
这是一幅名为《荷香莲动》的小品。一柄硕大残叶斜出,两枝荷梗上端顶着殷红的荷苞,极简单的一幅荷花图。李跃军端详良久,开口说道,这幅画的意境淡远,画出了清荷的骨干,但笔墨有失丰富,荷花清莲的高洁风骨没有很好提炼出来,因此,就少了点神韵,缺乏灵动之感。他边说边指向画面的不足之处,同时,拿起笔来,调好墨色,在画作上进行“修改”润色。他从画作的底部斜出一根荷梗,让上端荷花有了支撑,再加强荷叶的残枯景象,最后在一条干枯的荷梗上,画上了一只掀动着翅膀的蜻蜓。“哇,点睛之笔!”我对李跃军的这一笔描画,惊喜地喊出声来。
一幅好画如何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我算是亲眼所见了。没有深厚的美学理论功底和长期累积的绘画实践经验,这样的马良之“神笔”决然是不会得来的。画作主人看着眼前这幅被“手术”润色过的画,如此生动,且富有神韵,眼眶里充满了泪花……看似简单的几笔勾勒,体现的是画家独到的眼光和深厚的创作功力,这既是时间的累积,更需要美学理论的指导,是天赋悟性之所得。俗话说,熟能生巧,即为此理。而这一个“熟”字,却需多少时日去“熬制”啊,这其中有矢志不渝的努力,有坚持不懈的韧性,有不断否定自我的循环往复,当然,还少不了交纳必要的“学费”。
李跃军从一名检察官,蜕变成长为一名知名画家,他所走过的绘画历程,足以说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他在岗位时,对工作认真负责,在一线摸爬滚打,造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检察官。而对绘画的爱好,及对艺术的梦想,使他的心智完全投入到了绘画艺术的天地之中。艺者,痴者也!只有痴迷与沉浸,方可醉心其中,认识和把握中国画的真谛,才能不断提升境界,创作出越来越好的作品,自己的每一次尝试,才会取得“质”的飞跃,去接近“大师”,最终成为“大师!”。
检察官画家李跃军,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作者简介】伍宏贤,笔名老悟,中国散文学会会会员,陕西作协会员,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平台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