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最美是秋天
——速写青年画家何英锋与他的葡萄画
文/云蒙山人
小城洛南是艺术的青藏高原,洛南东部是书画的世界屋脊。这里自古而今卧虎藏龙、人才辈出,这不,青年画家何英锋带着他独具特色的葡萄画,像一匹黑骏马加入冲击巅峰的攀登者行列。
其实,我和何英锋曾经借助网络于七八年前相识。当时,他的葡萄画已经崭露头角,我也颇有斗胆赏析的想法,却被谦逊的他婉言谢绝了,他说自己的作品还不成熟。

这几年疫情肆虐,在许多人为好多事纠结的过程中,英锋更加执着的地投身于葡萄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仿佛就是为了验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今年国庆,花溪弄举行洛南书画集中大展示,何英锋作为寺坡画家的一员,进入了洛州人的视野,给大家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惊喜。也正是这一次,我终于见到了何英峰本人,第一印象是身材魁梧,浓眉大眼,言语豪爽,举止沉稳,跟我想象中的葡萄画作者大不一样。
也就是在这里,欣赏了他精彩的葡萄画作品,又在一位做装裱的朋友那里发现了他即将被书画爱好收藏的部分作品。

没想到就在我斗胆赏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时候,文友平子捷足先登。李德平兄在《相识花溪弄》中写道:“总会在一个叫英锋画室驻步,他那一串串别致透亮熟透的葡萄给人美眼舒心,正若我往昔门前竹林旁的那架葡萄,那般一模一样,挂在童年记忆里,一串串,一粒粒透亮如珍珠玛瑙,甜美着整个秋天。”我仔细一看,此英锋正是此英锋,是我想斗胆说几句的那个何英锋。不过,平子这篇文章写得自然流畅,情真意切,几乎让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了。
德平兄以为,何英锋的每一幅葡萄都“枝蔓缠绕,颗粒饱满,晶莹剔透,串串沉甸甸,颗颗透亮亮,一团一团挨挨挤挤,好不热闹;色彩光明艳丽,用笔洁净流畅,构图和谐简洁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寓意多子多福,看着惹人喜爱。”

对于平子兄的观感,我深为赞同,同时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我看来,何英峰的葡萄画之所以在众多的画葡萄者里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在于画面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约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主角葡萄闪亮登场。他的葡萄颗粒浑圆、色泽凝重、浓淡清楚,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让人一眼而知这是丰收的葡萄、饱满的葡萄,酸酸甜甜招人疼。

其次是配角巧妙映衬。英锋把果实与果柄、花串之间的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不马虎、不虚构,每颗葡萄都有梗,每串葡萄都有藤,从藤蔓到果串到果实的关系一清二楚,有强烈的写实性,这与大多数人画葡萄时模糊主次关系、忽略了先后顺序是极为不同的。
再次,背景适当烘托。英锋对葡萄的叶片不做过多的渲染,让它们作为葡萄果实、果柄和果串的陪衬,以恰如其分的“虚”表现了葡萄的“实”,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强烈的写实感。

归根到底,英锋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摄影的景深、水墨的技巧、虚实的对比,因而实现了主体突出、辅助恰当、背景适宜的效果,达到了“室雅何须大,果香不在多”的绝妙境界。即便是一幅四五十公分大小的作品,也能让人仿佛进入了深秋时节硕果累累的葡萄园,面前、身后、头顶、脚下……满是葡萄的世界。这正是何英锋画葡萄的独创。
当然,我也发现,何英锋的大部分作品只落款盖章,没有更多的龙点睛之“词”。我以为还是应以适当的精妙书法与这精彩绘画相辅相,以达到锦上添花之目的。

而且,如果能这样,应该可以极大提升作品的内涵,使葡萄的象征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大红大紫、多子多福、硕果累累、富贵满堂”之类耳熟能详的层面,还能够具有更多励志意义和文化价值,从而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完成从作画到育人的现实超越,这也正是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的价值取向。
人生最美是秋天。何英锋和他的葡萄画一起成熟了,熟得形神兼备,异彩纷呈。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涂红抹绿既是他的职业,也是他的事业。愿他精研主业,成就大业,成功登顶心目中的“珠穆朗玛”。




(注:图片选自画家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