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母亲丢了
文/张海燕
2006年5月6日那天,我把母亲丢了。一生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的母亲仙逝了。母亲去世后的几年里,我总在想,如果母亲患病后,多给她一些关照,多陪伴她一些时间,也许母亲的心情会更好一些,能多弥留一些时日。
母亲去世后,她的得意门生,郁三阳和王广成大哥写了一些关于回忆母亲的文章,让我很感动。闲暇之余,找出了许多老照片和一些旧物,睹物思亲,使我更加怀念母亲。


在我的印象里,从上小学到初中,父亲和母亲很少能参加我的家长会。他俩不是不想去,而是因为他们都是教师,已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给了自已学生,无法分身。他们每日白天在学校授课,晚间回家后还要备课、阅览批改学生作业,经常工作到深夜。清晨又早早的出发去学校,周而复始,有时周末还要去学生家里做家访,几十年如一日,均是如此。

母亲对她的每一个学生都视如已出。从我记事起,只要有空闲,母亲就会如数家珍般谈起她的学生,她所教过的班级,每个学生的成长,乃至学生的家庭……记得"文革"期间的一个新学期,母亲又接了一个一年级。开学后不久班里接收了一个新同学。该生父母亲在外地工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怕孩子受牵连,才投奔天津姥姥家。开始,这个学生性格怯懦很少和同学说话。母亲就鼓励小伙伴们主动亲近她,帮助她。很快这个学生便与同学们融为一体,逐渐显现出勤奋好学、参加集体活动积极,有组织能力等特点,得到众多学生的关爱,后被选为班干部。30年后的一天,这个学生突然光临母亲的寒舍,她手捧鲜花,一进门就扑进母亲的怀中,师生二人热泪盈眶,含泪带笑激动异常。原来这位学生早已从内蒙古某师范大学毕业,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找到了母亲的家庭地址,马上赶来探望,看到老师身体很健康,她非常高兴。她说,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帮了我很多,我从小就立下一个志愿,当一辈子象王老师这样的人民教师,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材。

象这样的学生,母亲一生培养了很多,这些学生长大成人以后,都以母亲为榜样,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又把爱心传递给了周围更多的人们。

母亲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八十年代末,国家对父母居住的平房进行了改造,经领导批准,他们临时借住在学校卫生室里。这个不足20平米的办公室,白天是卫生室,接待师生的寻医问药,晚上就成了父母的宿舍。在学校居住的两年多里,母亲不仅仅担任卫生老师,还是学校的安全保卫员。记得有一天我去看望父母,已经是晚上八多点钟了,外面突然狂风大作,噼噼叭叭的雨点响成一片,正和我聊天的母亲突然站了起来说:“我要出去看看”。我诧异的看了看父亲,不知母亲她要看什么,而父亲却很平静地说 :“这对她说来很正常”。我跟在母亲后面,只见她手里拿着一串钥匙,每个教室都打开看看,如有没关好的窗户都要关好。学校里的两幢三层楼的每个教室,母亲逐个检查完毕后才回到房间休息。妈妈就是这样的人,只要她认为应该做的,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总会自觉认真地去完成。被母亲视若珍宝的学生们,对他们的老师尊敬、爱戴有加,他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常常以书信往来的方式带来对老师的问候,并把心是的话说给自已信赖的老师听。而母亲不管多忙,也要及时给学生回信,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实践解惑。


母亲也是我的老师,她一言一行、言传身教,造就了今天的我。在我四十八岁那年,父母都已是年近八十岁的高龄,父亲身体还算好,只是母亲偶尔会有不适,为了让母亲开心,也为了表达我的心情,在我生日那天,通过邮局给父母发了一封礼仪电报,并送了一个花篮带给他们。电报是这样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是我的生日,感谢你们给予我生命,并哺育我长大成人,你们辛苦了。”就这短短的一句话,一个小小的花篮,父母激动了,马上给我打电话,“电报收到了,还有花篮,孩子生日快乐!”我没有给父母什么,也没有为他们做过什么,只是一个问候,一句感谢的话就让他们激动很久,作为父母他们太容易满足了。妈妈常说:对别人不要要求太多,对自己要求一定要严格,应该做的事情要尽力做到而且要做好。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2005年下半年,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不间断的输血,也不能使她的身体恢复健康,为了生存,我没有条件每天陪在妈妈身边,只有在下班以后,才能到医院陪她。在她住院期间,经常会有一些老同事和朋友去探望她,也有她的学生们三三两两到医院陪她聊天。

深知母亲心事的我,和她的学子们联系,在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下,联系了距离医院较近的场所,为母亲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联欢会。那天的母亲精神很好,虽然身体很虚弱仍不忘关心学生们的工作和生活,问候他们家中的长辈。大家唱歌跳舞,争先恐后的发言,回忆往事。学生们和他们的恩师一起度过了一个小时的快乐时光……


2006年5月6日,母亲静静地走了,带着对亲人的眷恋,带着未了的心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遵照她的生前遗愿,将遗体无偿捐献给祖国的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在她去世后,遗体直接移交给了天津医科大学。没有追悼会,没有告别仪式,也没有鲜花簇拥,但母亲高尚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留在了所有她认识的和认识她的人心里。母亲走了,她没有留下骨灰,也没有让后人为她置一块墓地。她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生时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工作,死后毅然将自己的遗体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祖国的医疗教育事业。她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天津蓟县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园那块刻有"奉献"两个大字的纪念碑上,与成百上千位奉献者为伴。我的敬爱的父亲于2015年8月离世,依照他生前遗愿,亦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国家。如今,父亲母亲的名字都镌刻于蓟州元宝山庄的生命纪念园那黑色的石碑上,在青山翠柏中永存……

责编:郁三阳
制作:五子天地文化传媒工作室王广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