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文祥,1969年生于河北藁城,童年、少年未离桑梓,青年先后求学于滹沱之滨、姑苏城下,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对故乡风物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点滴文字,记录早年生活经历、见闻,倾注对故乡的一往深情。
挥之不去的乡愁
——郝文祥老师散文集《故乡》读后感
木辛
因为同龄人并有着相似生活经历的缘故,初读郝文祥老师的《故乡》即为之深深吸引并欲罢不能。随这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北农村生活画卷的徐徐展开,又对作者朴实的文风、简约的叙事、广泛的涉猎和大胆的取舍由衷的感佩。说实话,近些年有关乡愁的文字见过不少,但如此大规模地呈现并不多见。
最先触动我的,应该是作者细腻的笔触。写《雨》中因为看雨而忘记听课孩子:“夏日教室外即将到来的雨,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起初跌落在尘埃里的雨点,还会炸起一团一团零零散散、并不太大的烟尘。但是,随 ‘大部队’的到来,烟尘就会迅速消散;并不平整的地面,也会积起一汪一汪的小水洼;大的雨点打在小水洼,还能激起不小的波澜;随一个个小水洼连成片,再大的雨点,也只是冒个泡泡。再往后,泡泡越来越多、此起彼落。然而,雨水汇成的‘洪流’毫不留情地把泡泡们都给带走了”。写盛夏的《蝉》鸣:“烈日下,午间小憩的人们大都进入梦乡,只有服从命令、躺在炕上、但又实在闭不上眼的孩子们,有机会欣赏到这蝉鸣的交响。蝉的合唱,一般是百蝉齐鸣、持续不断,既没有领唱,也不分声部。阵风拂过,枯燥的蝉鸣也随风的抑扬、波动而有了韵致。蝉鸣随前风刚去、后风又至,前鸣远而弱、后鸣高而强,如此往复、强弱高低、不绝于耳”像这样的段落和文字还有很多。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细致体验和敏锐观察,就决计不会写出如此生动传神的文字。
吸引我一口气读完全书的,是《故乡》丰富的内容。全书五十多篇文章,分为:我亲、我历、我见、我闻四个章节。虽然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记录下:过年《杀猪》、赶集买《鞭炮》、走街串巷的《货郎》、土生土长的农村《木匠》、生产队的《牛马驴骡》等,但内容并不局限于童言童趣和所见所闻,而是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棉花》一篇中:“冬日的油坊并不寒冷,五六个只穿着短裤的精壮汉子,在热气腾腾的操作间忙碌着。经过炒制破碎脱壳的棉籽成为粗颗粒的粉末,再上锅蒸,蒸毕趁热上圈打包锤饼。两个铁圈固定,铺上布包,一层一层填入蒸热的颗粒,填一层,用八磅重锤锤一次,之后裹紧,做最后一次捶打,保证饼子瓷实平整。锤好的饼子迅速装入榨油机器,几十个饼子装满并紧固完毕,插上长长的压杆,开始人工压榨。随压榨的不断深入和紧缩,细细的油流也从机器底端缓缓流出”,这就是古法压榨取油的全过程。《电视机》不仅记录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在改革春风吹拂下农民发家致富、争相购买电视机的盛况,同时也对曾经“风靡全国并走向世界”的石家庄环宇电视表示由衷的惋惜。《上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基本生产和分配情况。《天津鸭梨》《柏灵火》则对地方特产和民风民俗,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作为同龄人,我也同样有类似的感受和经历,所以感同身受的同时才会激发强烈的共鸣。虽然《故乡》是作者个体经历和感受的记录,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特定时代群体记忆的记载和保留,这也应该是该书的社会价值之所在。
如果说准确细腻的记录方式和丰富广泛的内容,已经撑起一本好书的架子,那么现实主义的表达手法和历史的厚重感才是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
通读全书,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引经据典阐释和天马行空的议论,有的只是对故乡风物原汁原味的呈现。而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与《故乡》这个主题恰恰是最为合适的搭配。至于所呈现的内容:以“老戴”为代表的乡村民办教师群体,虽然学历和教学水平都存在不少的欠缺,但不可否认,正是他们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撑起了农村教育的一片天空,而随时代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以 “大江”为代表的农村有志青年,虽然 “样样占优”,但就是因为阶级成分不可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以至于“接二两三”的打击和重压之下 “搭错了脑筋”、犯了错误,到最后的沉默乃至沉沦。《参军和悔婚》中秋生的悔婚、文平的“假死”等,虽然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体“过激”行为,但是它一方面准确反映“在新旧交替的季节和关口”传统风俗与新《婚姻法》的激烈冲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们在情感上的纠结与困惑。从“虽然多年后大家也觉得秋生和二双更加般配,但在当时普遍不能接受”,面对 “死而复生”的儿子、“再婚的媳妇和满地跑的孩子,一家人惊诧之余,更是悲喜交加”,都应该是当时客观而真实具体的反应……
总之,不论是《老戴》《大江》为代表的乡村民办教师和有志青年的遭际,还是《参军和悔婚》中秋生的悔婚、文平的“假死”所展现的传统风俗与新《婚姻法》的冲突等,一方面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物命运和遭际的真实客观的反映,同时也为《故乡》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暗合了文以载道的历史传统。
掩卷深思:是什么吸引我一口气读完并一读再读?应该是作者埋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故乡的一如既往的深情。正是这“一如既往的深情”,作为灵魂统帅了全书,贯穿于每一个篇目,浸润了每一行文字。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几十年的变迁,村子的面貌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今天不停怀念并苦苦追忆的故乡已经消失得没有踪影,‘人还是,物已非’的失落更是与日俱增。失落之余,是一种严重的逼迫感和使命感:如果再不抓紧把记忆中尚有余温的故乡风貌记录下来,恐怕在不久的将来真会成为 ‘并不遥远的绝响’”我想,这种“失落”感、“逼迫感和使命感”不仅是作者创作的初衷,更是《故乡》能够打动人并引发比较广泛地共鸣的关键所在。
的确,对于农村长大的孩子,《故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心结,“因为在那不仅有曾经的梦,更是梦开始的地方”。如今,面对余温尚在并快速远去的故乡,留给我们的只剩下“挥之不去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