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大山的女儿自有大山的风韵,作品在山峦间颖出,人生在林海中畅游。深信,幼松必将成长为参天劲松。
——绛县作协主席 王伟栋
大山是她的底色,乡村是她的精神框架,一位与文学相濡以沫的女子,用自己的日子感悟生活,品味人生,继而表达出一种细腻与温暖的情愫来。她把灵魂深处的记忆,融入宁静又喧嚣的日子,心不染尘,情不染殇,花开优雅,文字留香。
——乡土散文作家 李立欣
“有我之境”的真挚文字——评师郑娟《爱充满》
崔昕平/文
《爱充满》是师郑娟的一部短篇作品集,收录的多为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散文,写景、状物、抒情、记人、叙事皆有,还有几篇短篇小说;多数是刊发过的,少量是未刊发的。《玉壶冰心》一辑所收是典型的散文,多为寄情山水、记游状物之作。《大爱无疆》一辑,多为在师郑娟人生履历中接触过的一些令她印象深刻的人与事。《寸草春晖》则多为家庭亲情的诚挚描摹。最后所收一辑是《小说系列》,虽是小说,辅以了虚构与想象,也多有现实中真实事件的触动或人物影子。
阅读师郑娟不同题材与类型的作品,始终可以感知到一个沉浸其间的、真实的“我”。作品中,多为“有我之境”,是王国维所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也因为这蓬勃的“我”的存在,有些作品呈现为“意识流”式的心灵状态摹写。作品中的客观时间隐去了,登场的是心理时间,是以感知、思绪为线索的、“我”的述说。《宿望仙山庄有感》中有这样一段,“我在一个人的时候,最为觉得充实,一旦热闹起来,总有虚假的成分,何况这换个地方度夜,不免生出珍惜眼前的情绪来。所有的灯都灭了,只亮着一盏桔黄的桅灯陪着我。人生所需真不必太多,五色令人目眩的话,着实有它的道理,就像此刻,我在惬意中的些许迷乱……我枯坐于夜,凝视着眼前这如豆灯光,往事浮尘一般轻轻飘落。只有这样的时候,我的身体才无比轻松,我的灵魂才可以高瞻远瞩。我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在懵懂莽撞中渐渐走来。今日情景,可是少年的我做过的梦吗?一定不是。”甚至有时这个“我”还会跳出来,指点“你”,带入“你”,如《望仙有小院》等,直抒胸臆,率真坦荡。承载语意的句子也极为短促,二字、四字或六字,紧凑、跃动,透着作家的性情。
师郑娟的散文多聚焦于自然、乡间具大自然气息的景色、风物,如上面所举几篇关于望仙的,还有《桑池等你来》等,显现出传统游记散文的特质和传统文人纵情山水的人生夙愿;也有“杨朔式”的散文,如《小院里的三叶草》《与兰》等——当然,这个关联并非贬义,而是强调了作家所取的一种传统气息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写法。也因此,散文很检验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和联想能力。有些篇章中,作家的阐释显出了力度。如《生命是一场流动的水》中,从冰瀑之门进入冰洞时,忽然打开的思维让散文具有了思想维度上的变化,洞开了又一个意蕴的层次,“大自然真是神奇,几时在这远山沟壑,造下如此宏大的工程?那奔腾不息的水啊,你是怎样从柔软无比的姑娘,变成了坚冰?是在怎样一个不能跨越的寒夜,让你咬了牙,铁了心,从此缄默无语?……你是水,是冰,你是人间的从容。我们穷尽一生,所追求的多姿多彩,真的就比这一抹白色精彩吗?未必。”“进入洞里的时候,未知什么原因,我们都弯下了腰。尽管,冰洞的高度,足以让我们站直了走。我们的耳边,仿佛有一种无声的语言,传输着我们从没有停止的震撼。这庄严之物,似从天而来,让我突然想到了人力之外的某种力量,它必然超出了我们的认知、我们的维度。”这是关于时间与自然伟力的膜拜。当然,因为这种“有我之境”,有些作品也不可避免的做了人生导师,不少时候出现了“我们应该……”的句子。这个其实应该规避,或者说,不宜做这样一种规约,不做一个跳出来做总结的作者,而应由读者去品,任文字去传达。
师郑娟散文中,关注情感风景、采撷情感花朵的部分最为触动人心。作家保持着一颗柔软之心,默默体会着世间之美,状自然之美的有《春思》等,描绘陪伴人类的其他生灵的有《旺旺和小红》等。写人情的,尤其《说声“谢谢”》一篇,像小说一样惊心动魄,因真挚而打动人心。这篇叙事散文描述了因种种原因眼看要误了儿子的大学报到,亲人朋友赶火车不懈努力到最后一秒的故事,其中的细节极为生动:“进入西站停车场,范书记的刹车还没踩稳,我就推着儿子下车了,像个领跑冠军一样,牵着他,直奔车站!车站的喧嚣和两边的人群我都忘了,忘了自己是个女人,忘了儿子已经成年,我爆发着巨大的潜力,奔跑在这个青年的前面,只听到脑子里叭叭叭地脚步震动大地的声音……”有了生动的前情描述,也便有了后面的真挚感谢:“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和人和,而孩子这一程的经历,不知包含了多少机缘巧合,甚至让我相信了冥冥之中的祖宗护佑。但无论如何,我都要以这样的方式说声“谢谢”,谢谢这一场雪,谢谢这一些人,谢谢这个充满人情的世界。”这些文字,生动记录了生活中温暖又惊心动魄的时刻。
回忆亲情的篇章也是诚挚的,如《远逝的亲情》中,对爷爷的赡养,与最后一面的仓促与遗憾,都是捧着一颗真心的抒写,不做美化、绘饰或者锐化、拔高,只是真实地描绘、呈现。也因此,她的亲情、友情书写里,有股真实的“地气儿”。作品中也有关于女性的性别思考。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师郑娟的人生风景中自然而然地向一些女性角色聚焦。其中几篇,都有浓墨重彩的女性人物描绘,她们来自她的身边,活出各自的态度与属于自己的价值。如《守候者》中,晚年做着义工的郑老师、陶老师,参悟了人生与女性的价值;《行走在路上的女人——张瑞霞》,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女性问题或者说女性主义思潮,在当代都已经跨过了她的激进期,但关于女性问题的思考与表达,却始终并未止步。显在的性别平等已经达成,甚至常常有男性感叹女性不但取得了平等,甚至已经变得比男性还要强势,但隐在的,源自性别的人类视野、评价标准、人生选择,却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诸多仍以“问题”的形式存在的问题。作家的这些篇章,是对女性问题的一种第三方的检视。
如此丰富的内容,作家要为它们做共同的命名,其实也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文集前面的篇章,更具散文文体的“美文”的特征,后面的篇什,则有纪实自叙性质。有我之境与率真表达可视为作家较为一贯的、典型的文风,当然,部分篇章在还原生活本真的同时,也可对所传达的观念做些更有意义的取舍。最终,师郑娟以《爱充满》来命名,也直观地呈现了作家单纯善良的内心世界。纷繁世事,诸多感悟,抚今追昔,持续的、未曾改变的,是这一份纯良的本质,和以这样一双纯良之眼打量、记录、抒写世界的善与爱的基底。字里行间,可以看到那个处处施予的女子,看到那个对世间人与事做出善意解读的女子。这份真挚的情怀,是对读者最为触动的一个部分。“我觉得,幸福就是要相互给予,相互成全,比如动物和人,或者爱情里的男人和女人。”“被人需要,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这类的文字屡屡在文中出现,是作家的心声,那是应对了诸种各般人生困境之后,步入了可以从容抬头望天的人生阶段,体悟了处于“索取”对立面的“施予”的美好与意义。
崔昕平:太原师范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首届签约文学评论家,省女作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市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附录:
生命是一场孤独的夜行——《爱充满》后记
师郑娟/文
给自己的新书撰写后记,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像一个农夫熬到了收获的季节,无论种出的是南瓜土豆,抑或甘蓝菌菇,都是劳动者价值的呈现。它包含了多少期待,就有多少意外,在这奇妙幻变的婆娑世界,存在即幸运。文学,叫人深刻。
记得第一篇文章发表的时候,那是欣喜的,很纯粹,不像今天,一本书的问世也会诚惶诚恐、忐忑不安。像新媳妇儿给公婆纳鞋子,脸上臊得慌。原因该是不自信吧,或对自己期望太高,文学毕竟是个神圣的事情,像我这样平凡的人,靠近它、拥有它,似有沽名钓誉之嫌。但人到中年,我又开始信命,一是天意,二是使命。冥冥之中,文学改变着我的观念和生活,甚至有了一种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斗志。关于使命,那就是为人子女的那一点儿孝心了。父亲是乡里出了名的老实人,但对于我能写作这件事,他却人前眉飞色舞,总有话说。腋下时常夹着我发表的文章,邻里朋友之间刻意串串。在他的床头墙上,整整齐齐地钉着一溜钉子,挂着一排夹子,报纸与报纸分类,杂志和杂志对齐,都是我的作品。这是父亲骄傲的领域。人们常说,父母者,人之本也。所以,愿用我之心,悦父之意。我为使命。
这本书里盘点了这几年我断断续续写下的东西,其中《病中的姥姥》是我的处女作,文字稚嫩得很。出书之所以没有把它撇在一边,是想记录我文学之路迈出的第一步。纵然步履维艰,却也幸得智慧之神加持,不然哪有今日满庭生花?后来的文字,相比就摸到了一些脉络,找到了感觉,并且要求上一篇文章里的不足,在下一篇绝不许再犯,宁愿不发表,也不要自欺欺人滥竽充数。文学本来就是个滋养心灵的地方,像一片被自己耕耘的农田,不能让土质越来越烂,那样还指望未来长什么庄稼?一篇篇作品的问世,像一代代生儿育女,既然写了,一篇就要比一篇高明一些。包括认知,包括学识,包括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审美,不许倒退。否则,在泥潭里流着汗地打转儿,何必呢?生命有限,认识自己很重要。
其次,就是爱。我渴望得到,也渴望付出。我希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用爱充满。当然,爱人人都有,但像金钱,不会轻易舍出。我说人生像一场孤独的夜行,就是人们把爱当金钱开始,怀里揣着宝贝,注意力都是一己私欲,个人得失。但我们又常常痛苦,心灵被生活中种种遭遇所咬噬。没有人告诉你失败之后怎么办,受人诽谤怎么办,遭遇背叛怎么办……想要最终明白,大概需要穿过夜色,如是冥想,闭上眼睛才能看清世界。而我,一个写作者,只想在这条夜路留下点儿什么,比如被荆棘刺破的双足,留下血印为做记号。
我的生命充满幻想。小时候,什么都想过,就是没有想过能当作家。从这一点来说,人的生命就充满了未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你无可预料。至于明天、明年更无从说起。生命是一场夜行,未来就是夜行之举,眼睛瞪得越大,就越会苦恼。世事纷纭,现实如探险之路,它会不断地将你坚定的愿望和认知撕个粉碎,让你陷入迷茫。如郑板桥所提“难得糊涂”,怕也是体悟了生命无常之对策。自古,贤者自有贤者难,愚人自有愚人福,就像乞丐未必不会自在一般。
从前,我有爸妈,还有爷奶、姥姥姥爷,一直认为他们都是我与生俱来的标配,可现在已经逐渐残缺、一一凋零,除了父母垂垂老矣,还有个姥姥。人生,原来并非是我以为的样子,我的至亲,他们都去了哪里呢?我开始孤独。生命像一程单行的列车,对于半途下车的亲人,我们一边哭喊,一边向前。离别的痛,和痛苦之后的孤独无助,无人倾诉。哪怕我们迎来了爱人,迎来了新的生命进入生活,过去的痕迹始终挥之不去。因为思念,我有了孤独。人是多么守旧,就像我回望过去那么光明,可展望未来,迷雾团团。日出日落,迎来送往中,我们也送走了青春的自己,迎来了一道道皱纹和一丝丝白发。无数次的夜晚,我在想念着过去,也在对话当下的自己,那是欢笑之后的泪水,聚散之后的离殇,天真之后的现实,梦醒之后的落寞……
如若这本书如期出版,我不会为自己的“才华”而骄傲自居。一个人来到世上的生命形态有多种,芸芸众生是我,我亦芸芸众生。我想把这本充满爱意的书献于天地,诵给路过的风,飘过的云,或者长眠在地下的祖先们。人到中年,有一种特权,叫退能回顾过往,进可展望未来。站在人生的分水岭,一边是渐行渐远的亲情,一边是老之将至的慌张。生命的最后,发现只有自己,只是自己。但无论是生活将我们沙中折戟,还是匣里龙吟,都架不住“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的一行行热泪。唯愿在这半生半熟、半明半暗的年纪,每个人都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在我们的生命之火熄灭的时候,能为后人亮一盏灯,照亮那些夜行的人。
最后,我要感谢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以及北岳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成员,是你们的辛苦付出,我们的新书才得以面世。也特别感谢鼓励我出书的刘云霞老师,还有一路走来默默关注我、支持我的师友尊长,你们都是爱意充满的人间力量,像海一样的胸怀包容着我的不足,给我成长的空间。在你们的爱与祝福中,我将和我的新书,将爱与知识传播下去。人生转瞬即逝,余生屈指可数,而我,别无他愿,努力做个有意义的人吧!唯愿天助圆满。
师郑娟
2022年6月
师郑娟,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会员,绛县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