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王阳明家训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家教文化,留下了无数的家训,有的鸿篇巨著,有的短小精悍,今选取其中二篇,每篇字数都不超过一百,但却都是经典。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二篇的作者分别是范仲淹、王阳明,都是历史名家,都是政治家、军事家和集文学、哲学、教育之集大成者,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按照作者生活时代先后顺序,我们先来看看原文和译文。
原文: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宋·范仲淹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译文:
尽孝道当竭尽全力,忠诚勇敢怀有赤诚之心;
兄弟姐妹互相帮助,要知慈悲永远没有界限。
勤奋研读圣贤书,像敬重父母一样尊敬师长;
讲礼义不疏忽轻狂,谦逊忍让厚道与邻里和睦。
尊敬长辈关怀幼小,体恤鳏寡孤独与贫苦之人;
谦恭且崇尚廉洁,杜绝自我膨胀与傲慢。
写过字的纸不乱扔,对五谷怀有感恩之心;
做事顺从自然法则,对生灵要有博爱之心。
处世要遵循八德,要修身养性、敬祭祖先神灵;
子孙们要以家训为戒,发扬家业,弘扬善德。
注:“八德”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种品德。
02
原文:
示宪儿
明·王阳明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家训,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短短96字,却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础。
01勤读书,要孝悌
知识拓宽格局,格局成就人生。
读书,是获取知识,打破门第之见最廉价的捷径。
一个七岁的男孩不读书,就可以放羊挣钱。
过了十年,这个孩子就能放牧一大群羊。
可是过了二十年,他也就达到了能力的上限,这一辈子也就只能放羊了。
如果让这个七岁的孩子读书,二十年后,他早已走出山沟,在城市站稳了脚跟。
除却知识,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
若是父母身体力行的教会了孩子什么是孝顺,这个孩子就会知道推己及人,心怀父母。
一个高情商,懂孝顺的孩子长大了,也会知道尊重父母,照顾父母。
从小教育孩子认真读书,孝敬父母,这是王阳明家训中的头等大事。
02学谦恭,循礼仪
有一种修养,叫“勿以身贵而贱人”。
教会孩子不因为自己的出身而仗势凌人,就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若是因为家庭条件优越一些,就从小纵容孩子目中无人,捧高踩低的恶习,将来孩子真的犯了大错,就无法挽回了。
而能把内在谦恭的美德,变成外在彬彬有礼的气质,更是让人受益终生。
有的人就算成年了,还是言语任性,目中无人,人缘奇差。
有的人还没有走上社会,就已经学会了礼貌待人,身边总是不缺贵人。
不抬高自己,亦不贬低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03节饮食,戒游戏
“饮食有节”,是古人基本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物产丰富,经济条件相对宽裕的年代,如果不能适当的节制饮食,小小的年纪就被肥胖等富贵病缠上,那这个孩子未来要怎么办呢?
我身边有一位老人家,很小的时候就习练武术,饮食规律而知道节制。
今年少说也七十六岁了,身体各项指标却都很健康,想吃什么都能吃一些。
这位老人家每天乐乐呵呵,想去哪里游玩就去哪里,还真有几分任侠之风。
相比之下,因为肥胖而自卑的年轻人们,就太让人心疼了。
玩乐,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绝不能让孩子养成过于贪玩的恶习。
孩童时代是人一生当中习惯养成和学习的黄金时期,错过了这个阶段,再聪明的孩子也耽误了。
玩物,必然丧志。
不立志,何谈将来立德、立功、立言?
04毋说谎,毋贪利
古训有言:“诚信为本”。
诚信,就是做人的根本,是道德的基础。
孔子也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连基本的诚信都不讲的人,人生自然很难有什么建树。
贪,看似得,实则失;得了当下,失了未来。
而这宇宙天地养育万物,何曾计较过得失?
晋商乔致庸想将茶叶生意做到俄国境内的恰克图,沿途的磕碰磨损总是让大部分的茶砖缺斤短两。
乔致庸就有意增加了自家茶砖的分量却保持原价售出,外商因此只信任乔家的茶砖,不久之后,乔家垄断了恰克图茶叶市场,赚了个盆满钵满。
不贪图眼前小利,人生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
05毋任情,毋斗气
《增广贤文》中写道:“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任性放纵,不知道约束和管理自己的性格,这是非常可怕的
《史记·楚世家》里有这么一段故事。
某天,楚国的女子和吴国的女子争抢桑叶,楚女抢输了,气得回家找父亲,让他帮自己出气。
楚父见状,叫上亲戚,就去找吴女的家人讨说法。
两家见面后,大打出手,不小心闹出了人命。
两国边邑的长官听说自己国家的人死了,一怒之下相互攻伐,最后楚国灭掉了吴国的边邑。
吴王听到此事后,派了几万兵马讨伐楚国,两败俱伤,各自走向衰落。
原本友好的邻国闹到短兵相接,谁还记得最初矛盾的起源,不过是一两片桑叶?
做事冲动,意气用事,更是惹祸的根苗,损人不利己。
任何时候,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
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技巧,就是教他选择一个更好的命运。
06毋责人,但自治
这条家训的意义在于: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这很难做到,但正因为难,才成为中今中外,由普通走向杰出的一道天堑。
面对别人家的梨树,我国著名的天文历法学家许衡就算是正在逃难,饥渴难当都不会去染指。
正是一份底线,使他历经磨难而不改其志。
有的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对自己的行为毫无顾忌,但是他人若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便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口诛笔伐,这种人,很难得到尊重。
所以从小就要让孩子明白,使得一个人自由的不是放纵,是自律。
让一个人获得尊重的,不是要求别人,而是修炼自身。
07能下人,是有志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光复大业;韩信胯下之辱,十年磨剑,终遇明主。
因此王阳明说:“只要立志真切,就能克治私欲”。
一个目光远大,有志气的人,总是能屈能伸。
既能勇往直前,又懂得韬光养晦,能屈能伸,能下人。
对此,王阳明鼓励我们多赞赏孩子,孩子的内心富足了,才会自信
孩子自己的心态平和,才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虚心提升自己。
08能容人,是大器
古训有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宽广,舞台就有多大。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能正视自己的才能,悦纳自己的不完美。
面对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他们包容,团结,学习。
面对不如自己的人,他们尊重,帮助,不贬低,不歧视。
想让孩子懂得容人之道,不光是需要言语教导,父母更要以身作则。
不要用过度的苛刻压抑孩子,孩子内心更加丰富平静,心胸自然变得宽广。
09心地好,是良士
王阳明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王阳明曾经被锦衣卫追杀,在龙场,更是遭受了乡民的偏见和攻击。
可是他选择了善良,教会当地乡民读书,耕种,帮助他们治病,建房子。
很快,王阳明就从一个不可信任的外乡人,变成了乡民口中的大善人,活菩萨。
有句古训说的好:“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这就像是一棵大树,根系出现问题,整棵树也就随之倒塌。
教导儿孙存善念,做善事,做善人,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
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有家的地方就有家风,它像一个传承,深深影响着你的子孙后代。也许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但是良好的家风却能够保证我们一代又一代,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归纳起来,这二篇家训可以用14个字来概括,或者说,可以给我们以下七个方面的启示。
一、立德。范仲淹在《家训百字铭》中围绕“德”字展开,提出“谦恭尚廉洁”等,更提出要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德”。王阳明在《示宪儿》中,提出要培养谦恭、懂礼、诚实、行善等多种美德。
二、立志。在《家训百字铭》中,范仲淹提醒“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在《示宪儿》中,王阳明提醒避免游戏人生,应“有志”,努力“成大器”。
三、治学。在二篇家训中,二位大家均强调治学的重要性,范仲淹的“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而王阳明开篇就强调要“勤读书”。
四、勤俭。范仲淹在《家训百字铭》中指出,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王阳明在《示宪儿》中指出,要“节饮食,戒游戏”。
五、性格,范仲淹在《家训百字铭》中指出,要做到谦逊、不傲慢。王阳明在《示宪儿》中,告诫不要任性、不与人斗气,要把握自己的情绪,做人要心地善良有肚量。
六、处世。范仲淹在《家训百字铭》中提醒,兄弟姐妹要团结互助,邻里之间要和睦,要尊老爱幼、同情弱者、遵循八德。王阳明在《示宪儿》中提醒,要孝悌、谦恭,遵守社会礼仪,以诚待人,不贪小便宜,对别人不要责备求全,而是严于律己。
七、问心。在《家训百字铭》中,范仲淹强调“绝戒骄傲情”、“须报五谷恩”、“修身奉祖神”。在《示宪儿》中,王阳明强调“毋责人,但自治”。这些旨在提示要常常审视自己内心,要有自知之明,要心存敬畏。
06以上二篇家训,浓缩了作者人生的经验、体会与思想,不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从中受益,而且还丰富了中华家教文化,至今仍让大家津津乐道、深受启发。
作者简介:云飞,本名孙庆华。汉中市一德中医馆长,汉中市武术协会党支部书记兼执行主席,汉中市同泰少林武术协会会长。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秘书长,世界诗歌网陕西频道副主编。有多首诗歌作品在《星星》《延河》《诗歌周刊》《四川诗歌》《中国诗人》《山东诗人》《陕西日报》《衮雪》《汉中日报》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