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老真要学到老。在上海读书时曾经学过贾谊的《过秦论》,可并不知这位作者是一代天才,更不知他写《过秦论》时才只有22岁!
那年在毛泽东文学院作家班学习,也许学院的老师“别有用心”让我们学学这位盖世奇才,便特意安排车辆令我等去了一回贾谊故居。
贾谊虽然早已作古,可他的《道德说》《六术》《过秦论》《大政上》《治安策》等大量著作,竟成了几千年来历代帝王治国的必读教材。尤其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他22岁就写出了举世皆惊的《过秦论》,使他在朝廷的成就和影响达到了嵿峰,年纪轻轻的便成了朝廷重臣,成了汉文帝最为年轻的博士(博士:乃朝廷官位),同年升任太中大夫,遍索中国几千年历史,实属罕见。
贾谊的文学遗产,贾谊的为人,贾谊的品格皆为中国历代各阶层所敬仰。李白、杜甫、李商隐、孟浩然、韩愈、白居易、宋之问、王安石、曾国藩、秋瑾、鲁迅、郭沫若、毛泽东都对他的文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可见,贾谊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此之高!
河南洛阳孟津县的贾谊,少年刻苦攻读,《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皆烂熟于胸,羽扇纶巾便成了饱学之士。一篇《过秦论》,总结秦朝的兴亡历史,是为了使西汉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因此,深得汉文帝赏识,把这个才22岁的盖世天才,便提拔重用了。一年内,又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朝廷掌管议论的高级顾问官)。而且汉文帝还认为埋没了贾谊,拟让他任公卿高位。谁知,贾谊的政治主张和才华显露,遭到丞相周勃、太尉灌婴等人的反对和忌妒。因为,贾谊的政治主张,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这些人在铲除、诛杀诸吕,迎立刘恒继承帝位有拥立之功,汉文帝不想失去皇帝宝座,就只好委屈贾谊,把他外放到长沙国来。
24岁的贾谊来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他利用自己的治国才能,使长沙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他在长沙写的《谏铸钱疏》被朝廷采纳,他的主张得以实现,汉初以来长期存在的币制问题得以解决,国家的财源扩大了,中央集权也加强了。
28岁时,贾谊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此时周勃等人也已被汉文帝扫除了,可汉文帝依然没让他当公卿,而是让他去做梁王太傅。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完全属于平级调动。然而贾谊并没表现出半点不满情绪,还很乐意地上任去了。
梁怀王刘揖,就是汉文帝刘恒最痛爱的小儿子。贾谊此次来梁的主要任务就是辅导梁怀王。因为汉文帝一心想把小儿子培养成一位素养极高的政治家,所以只有请贾谊来担培养、教导刘揖的重任。
在梁国睢阳,在辅导梁怀王之余,贾谊并用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和关注国家大事,著名的治国名篇《治安策》,就是在这里写成的。《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为西汉政权提供了解决内外矛盾的良方,而且其中精辟的见解也成了后世政治家安邦治国的指南,影响极为深远。
在商丘任梁王太傅期间,贾谊与梁怀王相处数年,盖因刘揖聪明好学,酷爱读书,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恨天妒英才,汉文帝11年6月,也就是贾谊32岁时,汉文帝将梁怀王和贾谊召回京城,在回京的途中,刘揖不慎坠马而死。汉文帝痛失爱子,贾谊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故终日以泪洗面,悲痛无比。
有人说贾谊只活了33岁就死了,是对前程无望忧郁而死的,其实非也!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再怎样忧郁和悲伤,也不可能英年早逝。近日读了《史记·日者列传》才知贾谊之死远比“痛哭而亡”更悲惨。《史记》曰:“……而贾谊为梁王傅,王坠马薨,谊不食,毒恨而死”。原来贾谊不仅仅是在悲痛中度日,居然还以绝食来惩罚自己!一个人在心情极度绝望之中,又对自己采取这样的手段,岂有不死之理?
品读贾谊,窃以为此公委实被一个情字缚得太紧、太苦、太刻骨铭心了。他不吃不喝,又终日以泪洗面,责罚自己,故“毒恨而死”。
贾谊虽早已离我们而去,可他的重情重义之举,却一直深深地留存在一代又一代正直的中国文人的骨子里!
也许这就是一种文化。
作者简介:李性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资兴市原文联主席,资兴市作家协会原主席,郴州市拔尖人才,国家二级作家,1985年至1987年曾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编剧班,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剧本两百余万字,其小说曾被《作家文摘》《书摘》《每周文摘》《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选载,己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小说集《七老爷八少爷》、散文集《赶山》;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收脚印》、中短篇小说集《小城富婆》;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如戏》;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大型剧本集《御史惊梦》和小戏小品集《活人坟》,已发表、上演剧本60余部,《活人坟》曾获田汉剧本奖和全国“金狮奖”,《祁乡长断案》获中国戏剧文学剧本奖,2002年5月28日,赴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散文《仰望西柏坡》《永世不忘南京大屠杀》,2011年3月、2012年4月两次获中国文学家网和《采风团》杂志举办的全国征文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