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巍,笔名铁树笑,61年延大中文系毕业,省作协理事,中共党员,主任编辑,兴平人。集40年智慧和精力,辛勤耕耘于教育、文化、文艺、新闻、宣传、理论战线,相继在《人民文学》《十月》《延河》《汾水》《延安文学》《光明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教师报》《文艺报》《咸阳日报》发表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文艺特写、报告文学、通讯消息、理论文章等作品500余篇。消息、通讯、评论获国家级省市级一二三等奖20余项。出版《雕龙级》(上下册),长篇“史记”小说《白与黑》)
风雨压不垮 苦难中开花 ——论史仲胡先生书法艺术
铁树笑
十六年前,我于咸阳国际商贸学院中文系带古典文学。傍晚邂逅田家堡村与史仲胡先生相识,且在他家观摩了他的优美、挺劲、神韵勃发的书法艺术作品,真可谓“当惊书画殊,精神顿爽朗”!从此我与先生成了“书画源谊,文史哲友”。
十六年后,先生以高寿九十有二,实属耄耋老人。但却仍不失当年文史神韵,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气质高雅。先生近百年平凡人生中,自小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熏陶培养,父辈之“仁义礼智信”教诲,“温良恭俭让”言传,“忠厚传家久,书诗继世长”之薪火承志,陶铸出先生之人生精神风骨:耿介立德,刚直不阿,实事求是,永不言败的性格。虽然不递与那个天天讲阶级斗争的特殊岁月为伍,但其家庭祖祖辈辈以孔孟文化之道,对内“敬祖宗亲父子宜兄弟和夫妻人纲以振;崇勤俭重诗书明尊卑严内外家政乃兴”。对外则以“和睦邻,助乡亲,救济穷,解其难,上善若水;资教育,振堡德,捐万酬,思乡情,乐善好施。”正因为如此文化的滋养和淬炼,先生虽人生道路崎岖走,艰苦朴素亦风流,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不惧风雨骤,敢开顶风船,终于闯过了人生政治上的激流险滩,达到了风雨过后乐观彩虹的大好时代。
书如其人,书至相通,人老风骨,书志清风。“从来书志风骨通。首在精神次在功,悟得梅兰竹菊趣,自然笔下有清风。”先生的书法楷书、行书、大小楷、大小行楷,别具一格,别有洞天,是当今书法界鱼龙混珠中真正尚属中华五千年优秀传承文化与传统国学之精粹、国粹也。“得好友来如对月,有佳书读胜看花。”先生自幼学书,数年不辍,今已九十二岁,仍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按时功课,练笔不止。所以其国粹书法楹联,名言名篇,古典诗词,力透纸背,幅幅神韵,字字珠玑,行笔似赵孟頫挺劲有力,谋篇得王右军章法神韵。
仲胡先生酷爱书法艺术。也关心书法艺术的前途与发展。他说,现在有许一些青年人学书法,一上来就写行草,很少练基本功,这有悖于祖国传统国粹的精气神韵,这种非难国粹书法的做派很不好。老祖宗的国粹应当继承发展,但不应丢弃非难,另其炉灶。如此高龄高寿,还在不断免费教学传承爱好书法的工人、农民、学生及年青知识分子,要求他们从点画龙正楷基本功练笔学起,撇,点,直,捺一丝不苟。
书法贵在“通神”。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既要有字形上的外表美,“多媚姿”,又要有字中的内在美,“能通神”。而内在美——“神”则是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骨气洞达,如有神力。书法三品神品、妙品、能品,而“神品”艺术造诣最高。唐太宗说:“神为精魂”。康有为说:“精神飞动”。神还包括书者性情气质和时代精神化龙点染之挥洒矣!我读先生之精品神品行楷《满江红·中条山抗日》《前出师表》《报任安书》和《滕王阁序》小楷行书后,心境久平静不下来,许多日子,脑海里翻江倒海,不能自已,时时刻刻被这些先生的精品、神品激动着,激荡着:读着它们,既是一种国粹文化的美学享受,又是一种思想境界之素养升华!唐代诗圣杜甫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宋代王安石认为:“但颖巧技有天得”,而苏东坡则认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杜甫“瘦硬”指的是字要有“筋”有“骨”,说的是笔力、气势,强力、内功。“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字肥软者下乘,字瘦硬者苍劲有力,挺拔有神。而仲胡先生的精品、神品《中华世纪坛赋》、《前出师表》,《报任安书》、《滕王阁序》、《黄河颂》、岳飞《满江红》及杜工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赤壁怀古》、《中华九龙鼎赋》、《兰亭序》等精品、尚品、神品书法作品,既是先生“瘦硬”神品的代表作,又是当今广大社会书法爱好者欣赏、描摹、学习、借鉴、提高、升华的范本、标杆和榜样。有创见,通神韵,骨瘦硬,谓健美,活其神,应当视为其真正书法家的圭臬。
我和老先生只要相逢,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就谈论起中华楷书的研习和发展,创新和开拓。一谈起楷书,先生就当仁不让、滔滔不绝地坐而论法:“书法要继承、创新、发展,必须从楷书入手,博采众家,以古今名家名帖做范本,特别书至堪用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这些名家名帖。颜真卿《勤礼碑》行笔雄健有力,点画呼应,贯气多变,体态豁达端庄,雍容大方,遒劲豪宕,舒展开阔。柳公权《玄秘塔碑》笔画清劲峻拔,方圆并用,干净利落,引筋入骨。结体严谨,体势劲媚,端庄俊丽,气宇轩昂,寓圆厚于清劲之内,藏稳重于表露之中。欧阳询的《九成宫》笔力刚劲险峻,清秀爽朗,楷含隶书意,结体遒密中见俊整,姿态飘逸中见丰腴。赵孟頫的《胆巴碑妙严寺祀》用笔纯正,点画圆秀,柔中含刚,结体秀丽瑞雅,宽绰大方,潇洒婀娜,平和简静。这些名家名帖都是从历代众多的书帖中筛选留存下来的书法艺术精品、上品、神品。三四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推崇,虽时代久远,气魄浩瀚,风靡中外。仍然是当今我们炎黄子孙后代人应该学研、继承、发展、弘扬的宝贵财富。用这些名家名帖为初学者打下坚实基础。从中华文化战略上看,这才是我中华文化文明即于不败之地的宏厚坚实之基础。”
“书随时代见精神,法取颜柳欧赵帖”。仲胡老先生,其所“行楷老更成”,老树开红花,皆出于先生之深厚的书法学养与文化修养,使之炼就一生缘书法于殚精竭虑,终成正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书先学楷,磨穿铁砚志”这是仲胡老先生一生书法成功之实践经验理论,弥足珍贵。中华书法艺术已有三四千年悠久历史,名家辈出,百卉争妍,各种书体各种流派和风格,美学享受,精神营养,吸引了无数老中青年书法爱好者为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而废寝忘食,勤奋学习研究。先生坚定认为:学习书法万万不能离开华夏书法传统。先生说:“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就批评过那些‘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逆教之方,手迷挥远之理’的写字者都是绝对不会把字写好的。故尔,仲胡先生认定学习书法必须指出强调以临写正楷开始,打好基础,坚实基础。
再改学其它书体。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好比奔跑和表演各种姿态,如果你连坐都不稳,怎能翩翩起舞呢?!”
至于学习楷书,先生认为应从唐代范本入手。历代评书大家都有“唐人‘法’、晋人‘韵’、宋人‘意’、明人‘态’的说法,其中‘法’是根本,有‘法’才能入门。”清代学者钱泳著的《书法》中说:“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妙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学者不可不知也。”唐代的楷书是仲胡先生从幼小时就启蒙破门入手攻起的。据说他练唐人楷书竟然“十年磨一剑”后,才迈开步子,涉猎其大小行楷五十余载,方才修炼至今,功成名就。
我和仲胡先生常论书法之流于源,源于流,根于本,本于根。先生不愧书生一介,自学成才。他时常为人少言纳性,一但谈起书法之理论来,却言之凿凿、行云流水、滔滔不绝。
他说:“唐代之楷书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传统,更臻工美。其笔法严谨,精严,结构稳健,布局规整,气韵雅逸。当时写楷书的名家众多,各树一帜。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代表的初唐四家及中晚唐的徐浩、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对唐楷的发展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后代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其中影响最大的、典型性最强的要数欧阳询和颜真卿了。我们学习楷书可以临习这两家的代表作品入手开始。仲胡先生特别对欧阳询的楷书推崇备至。”他说自己自幼初学楷书时是祖父、父亲指点迷津,先让自己学习柳公权、颜真卿楷书。在此基础上,他破例学成了欧阳询的楷体书道。他的代表作品、精品、神品之神韵、风骨神韵,我们细细品味,其特点大都散发出欧阳询的“法度森严。险绝坚挺,运笔干净利落,字形端庄娴雅,意志精密俊逸。”
我每次每欣赏先生精品神品大小行楷,以及“福园巷子”的大小、长短、高低门楣、戏台院落的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的文化哲理,文学意境发人深省,催人向上,振奋人心的楹联内涵和外延时,心境难以平静,总是伫立金色楹联前久久不舍离开,流连忘返。先生这种这类高尚、雅和字里行间透彻出传统国学文化清风,阵阵扑鼻而香。真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文观止,哲史荟萃”矣!
正因为仲胡老先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国粹穷出不迭的滋养,“福园巷子”这座古色古香的亘古构建的富有文化特色集衣、食、住、游的园林艺苑,成了有特色的全国旅游园林和文化艺苑。中央电视台新闻、专题部曾经两次前来采访、播放。省政府不但荣膺嘉奖,且钦定为陕西省特色文化旅游景点,向全国和世界广大人民群众开放、旅游、观览。
最后我们推荐两幅老先生精品楹联书法作为序言的结尾。
“想当年风华正茂保送西高偏遭逢动荡年代被霜煞;
到今日老骥伏枥琴棋书画却幸运改革开放又重生。”
“琴棋书画俱有情文艺执著文学独钟书法略成融入华夏文明三生有幸。
酸辣苦甜都尝遍少年得志中年坎坷老年有幸感恩改革开放终无遗憾。”
丁酉年正月史仲胡于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