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憔悴的乡村
作者/冯时俭
在回故乡的路上,我倚在车窗向原野寻觅,觉得有点硌眼。是风尘有意无意地遮蔽我的眼帘,听不到乡村的马嘶牛鸣,看不见乡村的鸡飞狗跳,看不见袅袅升起的炊煙。
曾经的暮鼓晨钟的余音,穿透耕播锄耘的岁月,尘封的听觉是否还有春华秋实的感应?
一个曾经挥镰飞锹的身影由清晰而渐渐模糊;一个曾经抛镢掀筐的图象从田野降沉升起也倏地消逝得无影无踪。一个站台板书讲说眉飞色舞的镜头拉长而又回缩。
而今,朱颜己改胡炸的老翁,目光浑浊地瞭望曾经耕耘过的土地,扫描曾经耕耙过的田园,追寻曾经施教过的校园,似乎陌生到怀疑有无过的记忆。
二十二年的乡村生活,给我打上了农家深刻的烙印。务农的件件活计烂熟于心田;红薯,和晒干的红薯片薯条粉丝的滋味铭记于脑海;乡间伙伴的摸爬滚打浮现在眼前;放牛携羊的架势仍在回旋;土气洋气之交融的情丝有别样的缠绵……
一个高中毕业自学夲科生、在经历跃田野耕耙的磨炼之后,终于端起了公家饭碗。尽管它是自学的穷老九,但灰土盖脸手裂脚皲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真正一去不复返的不是艰辛的岁月,却是纯朴的夲色。尽管与农工交集,觥筹吆喊,但不是俭哥儿闰土却似闰土俭哥儿的事实,让闰土们生分了许多。
如今追忆一番,仿佛有所感悟,乡村日见憔悴的原由,与我这一类人的演变能不无干系?于是,使我不由地回味毛主席之让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远见之伟大。所以,干部与工农打成一片炼成一块的要求,确是乡村欣欣向荣的必须;确是共产党江山永固的必须;确是保中国社会主义红旗不倒的必须。
我想,乡村的憔悴不会日见。我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一定会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