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奖感言
发言人:周同生
尊敬的嘉宾,亲爱的同仁们:
来自苏北徐州,生活在大运河、不老河交相辉映的两河流域的我,向大家问好啦!
获奖是令我高兴的,发表获奖感言又使得我拙于言辞,忐忑不安的。以下是我不成熟的一点汇报,恳请和与会嘉宾、同行们共话文学,以资共勉。
我的门前有两条河,一条是大家熟悉的大运河,一条是我家乡特有的不老河。不老河历史上曾被大运河借道过,乾隆下江南时,就曾路过上游的荆山桥,并留下诗篇。2016年起,我就联合当地文学爱好者发起“打造不老河文旅文化带”文学活动,期间,在地方刊物、自媒体等媒介上发表了连载、专题等地域特色乡土文章几十篇章。获奖作品《亲情,永不忘记》正是我构思多年,反复酝酿,就像福建仙游的红木家具,除了材质好还不算好,还要历经粗磨-细磨-上底漆-细磨-再上底漆-再细磨-最后方能上面漆 ,呈现出来的才是光鲜靓丽的完美产品。文中通过祖辈,父辈、我辈几代人的生活变迁,歌颂了不老河岸上的小村庄在新农村建设上的新变化。文中我的三叔敢闯敢干,改革开放初期敢吃螃蟹,但却以失败告终。“大多人都埋汰我三叔,唯有我不这样。‘我三叔在外人眼里是一个失败者,在我看来则是一个铜钱的两面,还有他不被人所记住的东西。‘ 我父亲那时候的态度很暧昧:这个三贼殃子,好好的日子不过,拿枪囊牛。也许有恨,也许有爱,也许都有。”文中我的父亲一辈子吃苦耐劳,年轻时候谁家翻建土墙屋,他能够用泥叉子把掺和着麦糠的墙泥一下子送到屋脊上,平时对我们的教育也不上“道”,除了帮着我们亲力亲为地干,就是有时候对着我们“吼”……, 父亲是那一代人的写照。到了我辈上,我们有的都走出了村庄,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深爱着我老家门前流淌的大运河不老河,为了回馈两河流域的滋养,我和沿岸的文学同仁们成立了“不老河文学社”,志在两河景观之上再赋予它文学力量,一个跟文学相结合的两河景观,就像鼓浪屿之于厦门,相得益彰。“不老河文学社”一手牵着中国文学的参天大树,一手拉着徐州山水的乡亲乡情。就我个人而言,有了今天的一等奖加持,再加上徐州市作协会员、老家《村志》主编的责任,我想,我会在以后文学创作上向大家看齐,拿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同大家再交流。
“不老河畔声声唤,吹来茱萸阵阵香。”欢迎各位文学同仁来江苏徐州,来大运河不老河两河流域采风、旅游。
尊敬的嘉宾,亲爱的同仁们,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共济一堂,分享我的点点文学感悟,这都源于和《世界文学》、《白鹭文刊》给我提供的平台。愿我们的文刊家园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汇聚更多的文学挚友,一同走向“诗和远方”!
谢谢大家、谢谢组委会给我这个机会,谢谢大家!
作者:周同生,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世界文学》签约作家。不老河文学派发起人,热爱家乡,曾以原名和周大鹿等笔名发表不同类型的文章若干篇,发表在《徐州日报》上《记忆里的徐台条编》一文助推了徐台条编申遗成功。著有散文集《不老河》和《亲情,永不忘记》。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