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奶与戏曲
杜郎口中学
高三(6)班 王冠风
“黄沙滚,风烟漫,那一日宾鸿大雁衔罗山……”还未踏进家门,就听见奶奶在唱曲儿,奶奶最喜欢唱这首《武家坡》了。
奶奶说,宝钏这辈子很苦,奶奶说,她也很苦。王宝钏为了薛平贵挖了18年的野菜,奶奶为了他三个弟弟,也挖了好多年野菜。
奶奶一天书没读过,却将三个弟弟供成了大学生。那时候家里很穷,孩子又多,她父母去得早,俗话说长姐如母,看着跟她相差那么多岁的弟弟,奶奶真的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在饥饿的年岁里,眼看着米缸里的米一点点地减少,奶奶愁得整宿睡不着。那时吃过槐花玉米面做的糊糊,也吃过榆钱玉米面做的糊糊,没有吃的了,奶奶经常会“光顾”田地,无论是苦菜,蒲公英还是荠菜,都被奶奶领回家过。日子过的清汤寡水,没有滋味,可即便这样,奶奶愣是没让弟弟辍学。奶奶有一双巧手,缝缝补补,编织,绣花,样样都能行。他宁愿和弟弟们一起吃糠咽菜过苦日子,也要把从牙缝里省下的钱交学费。
奶奶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这种事情只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见过,不曾想奶奶竟然亲身经历过。我没有吃过野菜,却也知道那应该是极苦极苦的。
奶奶说她喜欢戏曲,她常常会跟我讲她与戏曲之间的故事。那时每周天晚上村街头都会挂一个大幕布,上面放着着京剧表演,每到那天,奶奶都会老早的做完活儿去大幕前等着,她每次都会坐在最前面,上面的人唱一句,她就在下面小声地跟一句,学的一板一眼,直到散场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回家以后她也不闲着,夜深了,别人都已经进入梦乡,奶奶却还意犹未尽,想着想着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来,一边唱一边模仿着舞台上的戏子,甚至偷偷地将床单搭在胳膊上假装水袖……我一边听奶奶跟我讲,一边联想奶奶批床单的样子,不由地偷笑。
后来或许是奶奶对这门艺术有天赋,又或许是奶奶真的下了功夫,她居然学会了,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在当时村里,奶奶已是小有名气,闲暇时间,村里人聚在一起聊聊家常,便会请奶奶为他们唱两句,奶奶也很大方,她知道这是乡亲们对她的认可。奶奶跟我说,掌声响起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我知道那是奶奶最幸福的时刻,戏曲,在艰难贫困的岁月里,给奶奶苦涩的生活带来些许的慰藉,在无数个幽暗的日子里,就像一道光,照亮了奶奶的内心世界
奶奶说大舅爷考上大学后第一份钱就是给她买了一个收音机,她说她闲下来了,每天就摆弄她的收音机,倒也乐得清闲。
可是后来由于受文革的影响,传统戏曲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传统剧种日益退出舞台。村里人都知道这种旧传统是被作为打击对象、批判对象的,他们不再允许奶奶唱曲,也不再谈论任何关于戏曲的话题。

在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奶奶眼里的光暗淡了,她说以前村里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她也会侃侃而谈,到后来他发现乡亲们对她爱答不理的,更是丝毫听不得她提起有关戏曲的半个字,渐渐的她便不再自讨没趣。我知道戏曲对奶奶来说是信仰,那段时间或许是奶奶最黑暗的时光了吧,我默默地心疼着奶奶。
后来呀,随着时代的发展,没有人愿意再听戏了,流行歌曲一首比一首潮,一首比一首火,戏曲就更无人问津了。那时候奶奶似乎已经忘记了戏曲。后来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一首带有戏曲元素的现代歌曲,我连忙拿给奶奶听,给她讲这是将传统的“宫商角徵羽”的五声音阶融入现代歌曲,这叫戏腔。奶奶听着我讲话,眼里繁星闪烁,她明白这是对戏曲的改良,是创新。我知道以前那个让我佩服的奶奶又回来了。
在奶奶影响下,我央求妈妈给我报了兴趣班,这首《武家坡》是我学会的第一首,也是我教会奶奶的。
“才知道三姐受熬煎,啊~……”我丢掉书包,张口接了奶奶的戏词,捻起了兰花掌,快步走到奶奶跟前,和奶奶一唱一和结束了这首曲子。奶奶将我搂在怀里笑呵呵地说:“我宝真厉害,以后啊,一定会“名动京城”的。”
我知道这是奶奶对我的期望,是她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我也知道,在我们心里,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指导教师:王欣)

作者简介:王冠凤,女,17岁,毕业于茌平区杨官屯乡中学,现就读于茌平区杜郎口高中高三六班,热爱读书,对文学作品有浓厚的兴趣,学习之余,尝试写作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