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头条讯 李潮)为加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集聚创新资源和创新服务,更好地发挥科创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科创平台管理及服务人员的实践能力,助力产业要素资源平台的搭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的建设,中部知光平台将在12月13-16日举办科技创新与科创平台建设管理研修班。
一、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武汉)高校服务平台
承办单位: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上海沪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宁波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东部知光(台州)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二、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2023 年 12 月13-16日
会议地点:上海(具体地址详见后续报到通知)
三、参会对象及规模
1、各新型研发机构、工研院、产研院、创新中心相关人员;
2、各地方科技、经信、发改等政府行政管理主管单位管理干部;
3、各地方高新区、经开区、产业园、孵化器等部门负责人;
4、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等管理干部及相关科研人员等;
5、感兴趣的技术专家、服务机构代表等;
6、人员规模控制在40-50人。
四、行程安排
1、12月12日(星期二)全天报到;
2、12月13日(星期三)
09:30-11:30大国重器·现场参观;
14:00-16:00丨主题报告。
报告主题:《基于技术成熟度的全链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探析》
分享嘉宾:张虎翼
3、12月14日(星期四)
09:30-11:30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现场参观。
报告主题:《面向产业共性应用技术,加快科技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
分享嘉宾:习俊通
14:00-16:00北京大学上海临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现场参观、互动交流。
朱光亚战略科技创新型平台·现场参观、互动交流。
4、12月15日(星期五)
09:30-11:30临港新片区海洋生物医药科创平台·现场参观。
报告主题:《上海海洋大学成果转化与科创平台建设探索》
分享嘉宾:吴炯华
14:00-16:00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现场参观
报告主题:《国际科创要素服务平台的探索和实践》
分享嘉宾:胡天琦
5、12月16日(星期六)全天研讨与结业2、
五、研修机构介绍
1、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成立于2017年11月,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上海交通大学、临港集团、上海电气、上海自仪院等单位联合发起,是上海市首批获准建设的功能型平台之一。在智能制造领域,智能制造功能平台重点聚焦智能感知、智能作业和智能管控三大共性技术研发。同时,在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测试验证、核电装备测试验证、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与系统集成、氢燃料电池、轻合金材料等产业模块,先后转化孵化17家科技企业。
2、北京大学上海临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上海临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北大在工医、理、文等领域的创新优势和人才资源,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材料、量子科技等领域,汇聚国内外顶尖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政策链等,产出更多创新成果,通过深度培育与金融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科技企业,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临港新片区产业创新发展,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心围绕北大优势学科和上海重点产业,按照概念验证+中试放大+深度培育+精准投资的方式,通过设立科技成果创投基金,聚焦早期重大原始创新领域开展投资孵化,坚持投早,投小,投原创,投长期的原则,共同助力培育企业跨越成果转化死亡之谷。
3、朱光亚战略科技创新型平台
上海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于2018年11月落地临港新片区,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同提议设立。研究院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推进战略科技产业培育为目标,依托中物院优势学科的积累和技术支持,汇聚国防科研、民口科研及产业资源,打造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的枢纽,实现战略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以解决国家战略科技挑战为主题,继承和发扬朱光亚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科技攻关精神,推动原始创新和原创性技术研发,不断输出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4、临港新片区海洋生物医药科创平台
临港新片区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型平台(简称海洋生物医药临港科创平台),是临港管委会立项管理、依托上海海洋大学等单位建设、面向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需求、开放协同的新型研发与转化的临港科创平台。2022年2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授牌上海水大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负责平台运营管理。平台以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单位在学科、人才、科研方面的优势,利用上海海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产业集聚和区域协同的能力,发挥大学全资运营公司成熟的“事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产业化服务”的管理特色,加强“学界”、“业界”产教深度融合,积极构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圈,打造新片区开放最前沿的改革试验田,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全球创新策源服务。
平台主要开展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工作,深入实施“共性技术研发-成果孵化转化”行动,打通技术到产业之间的通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力求实现“引进一批人才,孵化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推动一门学科”,成为临港新片区海洋生物医药科技企业的集聚地,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平台将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集应用研发、转化服务、培育孵化为一体的开放、合作、共享的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创新综合体。
5、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
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是临港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自2009年立足临港以来始终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为己任。园区先后获“上海市新锐孵化器”、“国家级孵化器A级(优秀)”、“浦东新区区长质量奖提名奖”、“苏浙皖赣沪质量工作先进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截至2022年末,园区累计引进企业总数2500余家,园区入住企业200余家。2022年实现税收总额1.7亿元,园区44家企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5家企业获批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孵化成绩显著。2023年,临港科创中心重点打造“科创芯谷”,获得临港新片区2023年首批特色产业楼宇“四星级”授牌。
临港科创中心以科技创新培育服务为己任,着力于产业要素资源平台的搭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的建设,致力于成为科技创新服务的提供者,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先行者。
2022年,临港科创中心正式转型升级,开始建设“科创芯谷”,着力实现产业规模的急速扩张,产业发展要素立体良性循环,推动临港前沿产业创新生态链的构建。
六、会议费用及说明
本次研修班费用8500元/人,3人及3人以上团队报名费8000元/人;会议期间免费提供餐饮,住宿地点由会务组统一预订,住宿费用自理;学员往返交通费用自理,会务组不安排接送站,请自行前往。
七、联系方式及报名方式:
高小堂:185 7183 1392
高小研:132 3718 6811
注:2023年12月11日17:00截止报名,请尽早提交报名信息,以便会务组发送具体行程通知。
八、缴费方式
1、银行转账:请于2023年12月12日17:00前将费用汇至以下账户(备注:注明姓名+发票单位名称)。
2、账户名称: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税号:91420100347276313K。
3、开户银行:招商银行武汉分行东湖支行账户号码:127908789110802。
4、线上支付:需要微信或支付宝在线支付的请联系高小堂18571831392(同微信)。
5、会务(发票、住宿等)信息提交。
报名成功后,及时联系会务组联系人高小堂:18571831392或
高小研:13237186811,并尽早提交会务信息,以便会务组统一安排住宿、开具发票。
九、师资介绍
1、张虎翼: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助理主任研发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主要负责科技创新体系规划、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科研课题预先研究相关工作。在国内首次提出基于技术成熟度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创新性地基于大数据挖掘和技术创新图谱开展技术预测预见研究。从事民用飞机机体结构自动化装配技术研究工作,牵头申报国家工信部、上海市科委等科研课题3项,参与先进装配类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SCI等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相关科技成果荣获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上海航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个人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科技情报工作者等荣誉。
2、习俊通: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总经理。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智能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技术发明等奖项6项。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制造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常务理事、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
3、吴炯华:上海海洋大学技术转移体系负责人、校侨联主席,曾长期担任水大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和创业孵化器总经理。
主要从事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企业管理和科技企业孵化等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工作。是教育部创业导师和上海市科技产业、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上海技术交易所的专家,上海市优秀技术(技术转移方向)带头人、上海市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等评审专家,全国高级技术经纪人培训讲师,担任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技术转移协会理事、上海市执业经纪人协会技术专委会委员、上海联合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理事长。主持了上海市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七年)、上海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三年)、上海市一带一路国际领域技术合作(三年)等项目,负责运营临港新片区海洋生物医药科创平台。
4、胡天琦: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交易中心(上海上技所跨境技术贸易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经济师,基金从业资格,技术经纪人,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专家、上合组织青年创业交流基地智库专家、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特约专家。在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篇,发明专利3项,参与的项目有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2012-G-21 2-A)重大科技专项(2015-GX-A1A);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G-139- A);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Q-SYS-2014-KF-05);中国创新挑战赛;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上海市人大代表小组—“关于推动政府鼓励进场交易,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的调研”课题;上海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功能型平台等项目。
十、关于中部知光
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是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武汉)高校服务平台、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中部合作中心(高校合作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市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武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6个国家部委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主体,参与了教育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校治理研究中心建设。公司聚焦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和成果转化,以“先布局、再运营”为核心运营思路,以人才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运营模式,将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产业孵化、招商招才等紧密结合,打造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与成果转化全价值链服务体系,广泛对接高校院所、政府园区、企事业单位、联盟协会、孵化器,已经形成特色服务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