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谝宝鸡》自序
●作者/邹新社(陕西宝鸡)
来源公众号:甘棠遗爱



上中学时,我一直是个理工男,最怕写作文;中考高考,也都是作文拖了后腿,多亏数理化给力,倒也轻松跨入军校大门。1989年军校毕业,1991年调入师机关后公文水平渐有长进,且每年有学术论文发表。2002年调入集团军机关后,领导压担子,自己苦熬夜,文字功夫提高很快。2011年转业时,我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集结为《聚焦保障谋打赢》一书,留予部队,送给战友。
高中时喜欢古诗词,早读时间,别人都背政治、英语、语文,我却把大把的时间用来背诗词名句。为弥补写作的缺陷,我一上大学就坚持写日记,双休日泡在图书馆,许多名著都是那个时期看的。第一篇文章写于大二,学院组织征文比赛,我踊跃参加,《对兵器监造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获三等奖。我变为铅字的首篇文章写于1990年,时任警勤排排长。师后勤部军械科给警勤排办实事,解决了师部文殊山弹药库一直靠蜡烛照明的问题,我主动写了一篇小通讯,自报家门到宣传科新闻办,经顾干事改后被《坦克兵学刊》杂志采用。想不到多年以后,我成了师宣传科干事。调师装备部后,因投稿积极,被《坦克兵学刊》杂志聘请为特约记者。
2007年9月,我在网易博客注册了个人账户。同年12月16日,我发出首篇博文《不小心撞进了博客》,至转业前已写了十几万字,想到啥写啥,看到啥写啥,从未投过稿,也很少有人知道我开了博客。其间,得到许多博主指点,文风渐渐由机关“八股”转型散文。网易博客曾用网名“坐饮寂寞”“ 静水深流”“ 静水”等。搬家到新浪博客后,网名改为“菊村”。菊村是老家召公村的俗名。
2015年底,大外甥结婚。其三叔是我的高中同桌,席间,老同学直言他是我的博粉,建议我参加《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征文活动。投了两篇文章,刘省平主编很热情,在邮箱留言,说题材有点重复,建议另投几篇。遂又推送《老王家的羊肉泡馍》《舌尖上的甑糕》,均被选录。由此,大大增加了我坚持写作的信心。

“闲谝” 系列文章都是我2012年转业后写的。起初是出于对宝鸡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的眷恋,也算是一种“城愁”吧。刚调到宝鸡前两年,我生活在清姜,工作在群众路,2004年把家搬到群众路。转业后,我在戴家湾行政中心上班,家安在高新区。或许是农村情结作祟,我喜欢在集市上,面对面与人交流买东西,因而,对清姜东二路浓郁的生活气息情有独钟。时常开车到东二路买肉、买菜、吃小吃,到冯家塬遛弯、吃搅团,自然而然催生出了《闲谝清姜》。群众路是我在部队工作的转折点,也是人生的转折点,忘不了通宵熬夜做方案、写材料,忘不了为部队军械装甲装备工作订制度、查漏洞、建设施、育人才、保打赢,于是有了《闲谝群众路》,文章均发在新浪博客“菊村”,反响有点儿,但不大。之所以起初叫“闲谝”,皆因西府人把随性而聊叫谝闲传,就是想把自己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用文字记录下来,为以后留个念想。

用自己的QQ号给单位注册微信公众号是2015年4月3日。有一个在上海打拼的小文友喜欢我的文章,经常在博客留言。我的个人公众号是这个小文友2017年5月4日帮我注册的。起初,我的个人公众号由他帮着打理,我写的文章他先从博客复制出来,发在他的个人公众号,再转发到我的个人公众号。
2018年9月6日,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开通微信公众号“宝鸡散文家”,刚发的几篇文章虽是名家之作,但点赞量不高,吴万哲主席号召会员转发。我给吴老师提了个建议,先发几篇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文章,点赞量自然就上去了。我按这个思路尝试,2018年10月13日,第一次把新浪博客“菊村”上的文章《闲谝清姜》修改后发到个人公众号“甘棠遗爱”,大火,第一天阅读量达2万多,评论区留言几十条,有许多熟悉的朋友还打来电话,说他们工厂微信群、亲友微信群,《闲谝清姜》转疯了。于是,又发了《闲谝群众路》,又是大火,这就激起了继续写“闲谝”文章的热情。
我过去在博客发文章,读者大多是爱好写作的朋友,而公众号的受众面更广,通过朋友圈反复转,全国各地、国外的有宝鸡情结的人都可看到。通过留言,也发现了文章的瑕疵及自己搜集资料的不足。后面写的“闲谝” 文章,尽可能把涉及地域内的闪光点都写进去,篇幅也就越来越长。《闲谝清姜》最短,0.25万字;最长的《闲谝扶风》,2.32万字。
到地处戴家湾的行政中心上班,是我人生的又一个起点。下功夫写“闲谝” 文章是从《闲谝戴家湾》开始的,经熟人引荐,我到戴家湾村进行了实地采访,借来《戴家湾村志》仔细阅读了两遍,查了许多资料。我越写越觉得,写一个地方,就是给这个地方画像,把历史吃透了,文章骨络就立起来了;有了打动人的细节,文章就有血有肉了;过去与现在对比强烈了,文章就有了层次感、立体感。2016年、2019年,我先后写了《闲谝戴家湾》《闲谝长乐塬》,反响都不错。
西关是宝鸡的老城。2012年4月17日,我转业报到后,就安排去地处西关的市委党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地方从政的“第一粒扣子”就是从西关系上的。2019年春,我第三次在西关党校学习,课余,走遍了西关的大街小巷,便有了《闲谝宝鸡西关》,此文收录李巨怀主编的《记忆中的老宝鸡》,并刊于《宝鸡日报》。在党校学习期间,组织到冯家山水库参观学习,父辈当年修过冯家山水库,老家属冯家山水库灌区,我抱着对当年建设者的崇敬感激之情,《闲谝冯家山水库》喷涌而出。

为进一步挖掘宝鸡城市文化脉络,啃硬骨头,我写了《闲谝虢镇》《闲谝凤翔》。《闲谝眉县》是第一次约稿,由眉县籍党校同学提议。《闲谝岐山》是第二篇约稿,由在甘肃玉门工作的岐山人提议。之后,在大家的鼓励下,我一鼓作气,把宝鸡13个县区写完了,《闲谝宝鸡蟠龙塬》是收官之作,共20篇文章。《闲谝凤翔》与《闲谝扶风》用的时间最长,从搜集资料到成文,前后近8个月时间,写写停停,甚至提纲推倒重来了几次。开头最难写。《闲谝麟游》开头变了四五次,最后以小说《桑树坪纪事》开头;《闲谝扶风》最后从李白的《扶风豪士歌》引出,才算满意。后期的“闲谝”文章,也同时推送自己的今日头条“秦风唤彩”。
这几年,我通过写“闲谝”系列文章基本上把宝鸡各县(区)的新老县志及政协编的文史资料翻遍了,能找到的史料及书籍,除长篇小说外,一字不落看完了,还做了大量的笔记。同时,尽量多拜访各个县(区)认识的文化人,询问不清楚的人和事,让他们谈如何向陌生人介绍他们的县(区),尽量多到各个县(区)转一转,吃吃没有吃过的美食,看看没有去过的有点名气的村庄和街道,发现亮点,挖掘细节。每个县(区)的“闲谝”文章,我力求用统计的方法,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简洁的语言,把各个县(区)前世今生说清楚的基础上,尽量突出其特色、亮点,乡愁、城愁,名人、名吃,美景、靓村,使文章既有知识性,更有趣味性,引人入胜,使人看了有收获、有回味、有启迪、有联想,可以说是一个“浓缩版的县志”,是一个县(区)的“百科全书”,是一个县(区)的“宣传册”。为了具有史料价值,我力求严谨,引用的数据以县志及正式出版物为主,文尾附了参考资料名目。通过学习和写作,使我对宝鸡历史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对宝鸡历史产生了更大的敬意,也使我更深爱这块产生周礼秦制的文化厚土。
回顾自己的57年人生,前19年是成长求学,在部队26年是为国尽忠,待岗1年是养精蓄锐,在地方工作11年是为家(大家、老家、小家)尽孝。

老家扶风县召公镇召公村历史悠久,我小时候一点也都不知道,直到上高中,语文老师吕宗儒课堂上给同学们介绍豆会中学在乔山脚下、渭水之滨,召公镇是当年召公讲学之地,召宅村、新庄村是召公居住过的地方,吕宅村是姜子牙居住过的地方,召公喜爱菊花,召公村俗名菊村,才对家乡的方位与历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在部队26年,忙于学习和工作,也无暇了解宝鸡的历史,直到转业后在党校学习,听了童力冲老师的授课,才第一次对宝鸡历史、社会经济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激起了研究家乡、研究宝鸡的强烈欲望。于是,写下了《第五次机遇来了,宝鸡能抓住吗?》,这是关于宝鸡历史脉络及社会经济发展写的第一篇文章。
宝鸡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厚重的历史文化,生在此地,我倍感自豪。宝鸡不东不西、不南不北(地理位置)、不冷不热(气候)、不高不低(海拨和物价)、不大不小(城市规模)、不多不少(人口),最适合人类居住。北首岭遗址比西安半坡遗址早400年。炎帝出生在宝鸡,宝鸡是当仁不让的华人老家。周王朝、秦王朝崛起于宝鸡,周公制礼,秦设郡县,是宝鸡对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青铜器承载着西周文明,召公、京当、南指挥、虢镇等许多地名成了历史的活化石,周公吐哺、愿者上钩、画地为牢、老当益壮、秦晋之好、乘龙快婿、暗渡陈仓等成语承载着宝鸡名人的故事。陇海铁路、“工合”运动、宝成铁路、“三线建设”、大关中副中心城市建设,宝鸡贡献可圈可点。陇州社火、凤翔泥塑、岐山臊子面、西凤酒、好猫烟、千阳剪纸、宝鸡制造、宝鸡技工,名不虚传。

秦山渭水是宝鸡的根,周礼周风是宝鸡的魂,赳赳老秦是宝鸡的魄。登高赏雪到太白,体验周礼去周城;要看中国有何尊,礼佛敬香去法门。宝鸡承载着历史的变迁,着眼现在,宝鸡依然是陕西西部一个重要的城市。
我将“闲谝”系列文章汇集成《闲谝宝鸡》,只是为家乡宝鸡尽点微薄之力,是件心甘情愿的事。“闲谝”系列文章能得到纸媒及网络读者的喜爱和支持,让我十分欣慰。但愿这个小册子,能让没有来过宝鸡的朋友更广泛地认识、了解宝鸡,让在外工作的宝鸡人更好地安顿乡愁、城愁。
这20篇文章虽然涵盖了宝鸡14个县区历史人文、特色亮点,但受篇幅所限,仍有缺憾。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瑕疵错误,敬请大家谅解并赐教斧正!
正好在2023年8月1日清晨完成了这篇序言,时间落在第96个建军纪念日,于我来说特别有意义。
2023年8月1日于宝鸡渭水苑

作者简介:邹新社,男,汉族,中共党员,陕西扶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毕业,从军26年,先后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5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原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参谋,现供职于宝鸡市政府机关。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散文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平台。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
个人微信:zxs262125
微信公众号:甘棠遗爱
(gantangyiai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