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子诚向未来——《跨越千年不朽》后记
马山前
把书稿交付印刷,我如释重负,轻快了许多,想到写后记。三个多月来,酷暑、烦恼和郁闷,一直纠缠着我,难言难忍难熬。好不容易立秋了,天气凉爽一些,趁机到渭河岸边放松一把。接连好几天,天天走两三个小时,每次都一两万步,什么也不想,大脑一片空白。人是轻松多了,眼前的情景似乎不比先前,渭河骤然暴涨,河水湍湍不息,柳树也不再翠绿,开始逐渐泛黄,林子里不时传来几声蝉鸣…… 这一切提醒我,世事无常,四季轮回,万事万物都在变,一切都有可能,一切又都不可能,幸运和不幸明日哪个先来,谁也说不清,就像SARS与新冠,暴雨与洪水,争端与挑衅,围剿与战争,这大概是我没有准备盲目出书的缘故吧!再说,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百度文库、个人图书馆等等,全国那么多网站收录我六七十篇文章,也给了我出书的勇气和力量。
就写作而言,著述立说,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古人很重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写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曹丕《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王安石《上人书》说:“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意思是说写文章著述,一定要对社会有贡献,有益于经国治世。我是个笨拙人,虽然一生为文,看书读报,关注时政,写新闻写公文,那全是工作啊,尽力干好就行,没有别的奢望。之所以有三本文集面世,那是时代的记录,是对经历的回顾,是对见闻的复述,是对自己的总结,是对后世的交代,扯不上别的什么。当然,也不乏关心国事之说,关注民生之论,见解独到,深刻犀利,见情见义,教育人,启迪人,云云,那都是些过誉的恭维和鼓励,只能感谢,不可全信,再说我也没有那个能耐。
《跨越千年不朽》是我第三本文集,有晚晴、军魂、往事、读书、赏诗、知识、评谭七个部分,100篇文章,64首诗词,包括朋友的评论和赠诗,以及一些重稿和摘录的文章,这是我近10年阅读和涂鸦的积累。本书延续前两部的架构和风格,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短小精悍、简捷明快,传统庄重、催人上进。随着年龄的增长,文章内容与现实渐行渐远,古为今用的色调越来越浓,思想的凝练,思辨的周全,结构的奇巧,语言的精炼,文章的完美,较前有所进步,可读性也有增强,这在两篇序言里都有详述。吴海清序言为《笔下志弥坚 纸上情四溢》,孟利明序言为《骁腾如此 万里横行》,前者是个人的创意,后者是对杜甫“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化用。他们都很上心,洋洋洒洒三千字,很工整,很精美,有骨有肉,有神有韵,神形兼备,神魂飞扬,使我倍受鼓舞。
有人说书名要醒目,使书有骨架有脊梁,有眼界有灵魂。精准凝练、含蓄晓畅、简洁明快的书名,表现作者意图,产生刺激效应,提升阅读兴趣。我的三本书名分别为:《走出历史怪圈》,源于毛主席和黄炎培的延安对话,旨在探索新中国将如何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挺起担当脊梁》,源于对中华龙脉大秦岭的研究,旨在弘扬光大秦人、秦地、秦岭的担当奉献精神。《跨越千年不朽》,源于唐太宗李世民和昭陵六骏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建功立业的光辉历史,旨在响应中央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强国富民,也有歌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也有纪念秦人先祖秦非子养马起家和纪念马氏先辈马援、马融、马超的意思。孟利明讲得好,跨越,跨越,不断地跨越,不朽的永远不朽,千年的依旧千年,两个百年目标指日可待,民族复兴大业一定实现。
说到作文,离不开做人。你连人都做不好,那文章一定难以作好,这个没有例外。譬如写诗歌、写散文、写杂感,没有足够的感情投入,绝对感动不了人;譬如写新闻、写评论、写公文,不可以弄虚作假,违犯纪律处罚;又譬如写调研论文、写毕业论文,缺乏真凭实据,没有真知灼见,你可能交不了差,也可能毕不了业。我书中编撰不少类似的篇章和题目。譬如《北大校长王恩哥送给毕业生的十句话》是对大学生而言,《沿着陡峭山路攀登》《坚持“四守”成就大事业》《成大业者要走好这三步》是对想创业想干事的人而言,曾国藩《六戒》是对如何做人而言。有朋友微信告诫我,两种人尤其需要自觉谦卑,一是有权势的人,二是有知识的人。前者切莫把权力当能力,把附和当赞同,把吹捧当民意。后者切莫把知识当智慧,把观念当现实,把偏见当真理。这些忠告对我的帮助极大。
最后对参与本书制作、出版、发行的同志和朋友深表由衷感谢。欢迎大家阅读,欢迎方家指正,不当处敬请原谅,谢谢各位。2023年9月8日于咸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