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分家,成渝城市,重庆直辖!
一、当年为什么川渝要分家,是谁提出来的,有何战略意义?川渝本是一家,各有特点。省会成都与直辖市重庆,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关键在于怎样发挥其特点,成渝取长补短。互联、互通、互补,打造成渝经济圈,辐射川渝,带动两地全面发展,造福川渝人民,正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的之所在。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就是打造国家未来的战略大后方,更是国家战略之需要。邓.小.平高瞻远瞩,远大的战略眼光,观察和审视,擘画未来。当年邓为力主重庆直辖,就是要与成都行成大西南双轴,辐射整个大西南区域,成为国家战略大后方,为国家整体战略布局。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成立,重庆成为直辖市。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又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都不容易,几经周折,终成定局,完全是国家为了国家未来的大战略,国家整体经济大发展的通盘考虑。
在重庆还未从四川省划分出去之前,四川省总人口达到了1.1亿,是全国人口最多的最大的省。这个时候的四川省发展还远远比不上那些经济特区,但是人口却大大超过它们。人口多,经济不发达,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政策来调整,那很容易就陷入恶性循环,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必须减少四川省的人口,将重庆划分出四川,可以带走极大一部分的人口。将重庆设立为经济特区、一个省、或直辖市,也能更好的促进周围城市的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一个从来没有人意识到的想法,将四川分家,一个以重庆为经济中心,一个以成都为经济中心。这个想法一经邓.小.平的提出,便受到了大家积极的反应。1997年,中央经过一系列的规划、调研与讨论,最终决定把重庆从四川省划分出去,成立继北京、天津与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国家做出的任何决策都是非常重要的,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不为过。像我们普通人只能看到一个政策的表面意图,但绝对想不到它更深层次的含义。就如像“扶贫攻坚”一样,最初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有多少人相信它不仅完成了目标,还是提前完成。国家做出的决策从来都不是为了近几年发展,而是为了十几年、几十年后的长远发展。从现在重庆和四川的发展来看,邓.小.平当初提的这个建议是非常是英明正确的。看每年城市的GDP增长就知道,重庆和成都一直都排在靠前的位置。因为人口的分散和资源的增加,所以每个人能够分到的“蛋糕”也就增多了,整个地区的经济自然也就慢慢发展得越来越来好。逐步缩小东部与西部存在的差距,追赶、甚至超越东部,完全符合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让有条件的一部分人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先发展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决策。让全国人民都发财致富,是邓.小.平最大的心愿。邓.小.平是这样讲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实际上党中央几代领导人都一以贯之地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战略决策,完全是这样做的(如“脱贫攻坚”……)。先发展起来的东部帮扶中西部,尤其是西部。以东部的省市帮扶西部的省市县乡,具体是哪些省帮哪些省市县在此不详细,参考我其他文章有涉及。
二、重庆,是中国几大直辖市最年轻,人口最多的直辖市。重庆直辖20多年以来,发展特别快,今日之重庆,今非昔比。国家正在打造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成渝城市群,又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成都与重庆,早有历史渊源,无论重庆直辖与否,两座城市,从来都在比拼,暗中较劲,互不相服。重庆历史上是陪都,重庆,又是在一条几千公里长江上的若干城市中(除上海滩外)最繁华。但是,成都则认为,重庆在没有直辖之前,它必定属于四川管辖的一个市,他又不能与成都省会城市相提并论。何况成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三国蜀)……等。这种城市与城市的比拼,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既互相竞争,又有互相合作,在发展中,找差距,补短板,达到共同发展,共同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真希望重庆成都两座超大城市继续比拼,从而带动成渝经济圈,成渝城市群经济的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级,为国家做贡献。何乐而不为呢?哈哈,呵呵!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200万年前的巫山人化石,表明重庆地区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铜梁文化遗址证明,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重庆就有人类活动。重庆地区还有巫山大溪、巴南干溪沟、江津王爷庙、合川沙梁子等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16年,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极盛时期的巴国疆域“东至鱼复(今奉节一带),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汉朝时期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为荆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之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39年5月5日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1940年9月再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名城。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1953年3月重庆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改为四四川省的直辖市。
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遗址,已经将成都建城历史从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15公元前四世纪,开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历经4500多年,城址未徙,城名未易;先后有7个割据政权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 汉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为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其实是一种“回归”,因为历史上重庆曾两次直辖:国民政府时期,重庆为陪都,也是特别市(后改为行政院院辖市),同时也称为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54年,重庆先为中央直辖市,后改为西南行政大区直辖市。20世纪60年代的重庆,虽然不再是直辖市,但仍然是四川省甚至整个西部地区最好、最大的一个城市。当时重庆人口有400多万,而成都还不到200万。据重庆直辖市首任市长蒲海清回忆,改革开放初期,重庆也是朝气蓬勃,给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比如,1983年,重庆在全国第一个被列为计划单列城市,在试点过程中有很多改革。早在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把重庆从四川分出来、单独建省或直辖市的设想。1985年1月19日,小.平同志在参加了广东大亚湾核电厂有关合同签字仪式后,找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的李鹏同志,详细询问了三峡工程的情况。当李鹏说“正在考虑成立三峡行政区,用行政力量来支持三峡建设,做好移民工作”时,小.平同志提出,“可以考虑把四川分为两个省……或直辖市,一个以重庆为中心,一个以成都为中心”。后来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原因,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四川省人口过多,1.1亿多人,相当于英国和法国的人口总和;面积大,有57万平方公里,管辖23个地级行政区、221个县级行政区,是中国管辖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单位最多的省。其次,是为了便于三峡工程建设的统筹管理。再者,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城市,成立直辖市可以充分发挥其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三、关于重庆直辖市管辖范围,据首任重庆直辖市市长蒲海清回忆:“中央先后共提出了四个方案:一个方案是以三峡库区为中心建立一级行政区,成立省或者直辖市,包括湖北宜昌,也就是和之前的“三峡省”模式差不多。但后来觉得牵涉地方太多,不能精简机构,中间管理成本过高,放弃了,没有怎么讨论。第二个方案,即大方案,除了把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等划过来外,还把广安、达川、南充等也拿过来。第三个方案,即小方案,直接把老重庆地区升格为直辖市,这个办法简单,不过无法解决三峡库区移民的问题,只能放弃。第四个方案,即现行的重庆市区划,老重庆地区、黔江地区、涪陵市、万县市合在一起成立重庆直辖市。中央最后确定的方案是一个中间方案,从当时来说,是最好、最可行的一个方案。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投票通过国务院提出的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方案。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央的决策是伟大、英明的。邓.小.平同志是最早提出把重庆从四川独立出来的,他不愧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站得高、看得远。重庆直辖后中央历代领导集体认真贯彻执行,各个方面大力支持,功不可没。”
结语
重庆直辖是邓.小.平同志为代表党中央伟大英明之战略决策,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如春风化雨,为巴渝大地注入磅礴生机。重庆直辖以来,砥砺奋进,昔日构想已化作长江上游的璀璨明珠,改革硕果累累,开放新局蔚然,城市气象万千,民生福祉节节攀升,快26重庆之变化,国家之缩影……恢弘成就,雄辩地印证了当年决策的深邃智慧与历史远见,为西部大开发书写了壮丽序章,更为今日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注入了不竭的源头活水。决策伟力铸重庆,伟业长存,功在千秋!
虚无实有20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