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杨生博有几年了,也知道他是一位诗人,但之前读他的诗并不多,只是在报刊上零星读过一些。近日有幸拜读他的几组诗作,颇为感动,也颇有感触。
感动一是杨生博对现实生活不虚美的书写。
优秀的诗人,既是现实生活的参与者,又是现实生活的发现者和书写者。他们用自己一双锐利的眼睛,洞悉着现实生活,也洞悉着世道人心。他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温暖的一面,也看到了人世间丑陋的一面,并用手中那支笔,把这些实录下来,不隐善,也不隐恶,客观、公正。杨生博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读他的组诗《疼痛》,我的心里也跟着疼痛。诗人用冷静的笔触,把他认为现实生活中值得书写的人事,一一记录下来。其思考是深刻的,其感情是沉郁的、凝重的,有时还带着些许的哀痛。读《好》一诗,我读出的是农村表面繁盛下的荒芜,尽管农村“房高了,路宽了”,通了公交车,装了路灯,似乎日子变好了,但实际情况是村庄里没有了孩子。没有了孩子,也就没有了孩子童真的欢笑声,没有了希望,没有了未来。孩子去了哪里?孩子去了城市,或读书,或工作,他们繁荣了城市,但自己的家园谁来繁荣,谁来关心呢。对这种时代之痛,诗人的担忧其实和自己的母亲一样,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而《独居》《镇定》两首诗,则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留守老人真正的惨状和农村眼下一些丑恶的现象,独居老人死了,过了几天才被人发现,有的甚至被老鼠咬掉了耳朵,但儿女却不管不顾,他们要的是体面,要的是面子,老人活着时不闻不问,死了却要大操大办,办给世人看,办给他人看。更甚者,老人去世后,他们顾不得哀痛,想到的首先是钱,是如何把父亲放出去的账收回来,装进自己的腰包。这样的儿女,简直让人无语,让人不齿。诗人对人性的剖析、对现实生活的揭示是深刻的,对丑恶现象的鞭挞是冷酷的、无情的。读《上坟》,则读出了对父亲的思念。而《悲伤的事》则展现出游子归来不被故乡接纳、认同的痛苦,这种痛苦既有对故土的眷恋,也有对自己年轻时生活选择的诘问、怀疑。
感动二是杨生博对故土的挚爱和眷恋。
这种挚爱和眷恋是通过对故乡人、事、物的书写来完成的,其间有对父母亲的亲情,有对奶妈的热爱,有对对故乡人生死的描写,等等。在这些诗作中,我最喜欢的是《奶妈》这首诗,它让我一下子想到了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那种深情、深沉,那种深爱和忧伤,让人忍不住想流泪。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实际上呢,它更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在诗中通过对手帕、纺车、泥哨、纸人、衣服、麻花、苹果、坟头等物像的描写,为我们串联起奶妈一个个欢乐的忧伤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一个善良的、勤劳的、有爱心的、受尽了苦难的农村妇女的形象,瞬间矗立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为她不幸的一生,悲苦的命运而深深叹息。作者的感情是饱满的、炽热的、深沉的,而他的心则是同情的、悲悯的。在诗的末尾,诗人甚至写道:“儿越来越感觉到/世间太多的大门正向自己关闭/儿的瘦骨里/只剩下一股磷火,一股闪烁蓝色光芒的磷火/奶妈呀,那就是您/把儿焊接在您体内的火苗/让儿把它戴在额上如日头/让儿把它刻在臂上如胎记/不论儿子走到哪里/心就会明亮,生根,热得发烫”。读这样的诗句,不能不动容,我们似乎能感受诗人那颗滚烫赤诚的心。
感动三是杨生博对诗歌的真诚和敬畏。
这主要体现在其对写诗的态度和语言上。读杨生博的诗,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写诗的认真和严肃,他写诗所选择的题材都是自己熟悉的,感触深的,应该均是有感而发,不似当下一些诗人对诗歌写作的随意、任性,甚至滥写。他的这种写作态度,我是赞赏的。他诗歌的语言也很质朴,仿佛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一样,自然、灵动。那怕有时粗糙一些,但也是有血有肉,带着体温的粗糙,总比无病呻吟好。
一句话,我喜欢杨生博的诗。 2023·11·25夜



(高亚平,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