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清头条》总第250期

【原创首发】
张打油《咏雪》诗,让人笑口常开
文/韩积蕊(山东)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下面我们先谈一谈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
诗在远古并不是文人的创作,而是先民语言交流的产物。人有了语言之后,必然要追求把话说得流畅和谐,于是诗便应运而生。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诗是东汉赵晔《吴越春秋》所载的《弹歌》。
《弹歌》属于远古歌谣,是一首原始狩猎歌。传说是记载黄帝时期狩猎的场景。远古歌谣就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早期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以前人民的口头创作。一般都具有字句简短、语言质朴和节奏明快的特点。《弹歌》原文两句话,仅仅八个字: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这首歌概述了原始集体狩猎的全过程:从砍断竹子,做成弹弓,到发射弹丸、猎取鸟兽。展现了古代先民的勤劳质朴的生活智慧。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它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按内容体制分“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十五国风就是古代先民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歌谣。《诗经》按表现手法分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三种写作方法。其艺术形式主要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风、雅、颂、赋、比、兴后人称《诗经》六义。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俗称《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用以教化人的教科书,故称“诗教”。
由《诗经》“以诗化人”始,经过两汉以五言和杂言为主要形式的乐府诗对后世的许多诗人起过示范性的作用,推动诗体的发展;又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和陶渊明“山水派”诗歌文化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不仅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为隋唐文化的繁盛提供了新的发展基础。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仅所编的《全唐诗》中,就收入诗作48900余首,诗人2300余位。在众多的天才诗人中,王勃、杨炯、骆宾王、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等堪称是以千古绝作而雄盖一世的诗歌巨匠。唐代诗歌体裁形式多样,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万紫千红,缤纷灿烂,蔚为壮观。
唐朝是一个盛产诗歌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不仅文人雅士钟情于诗歌的创作,一些稍通文墨的贩夫走卒、巫师歌伎、农夫匠人,也敢站出来赋诗一首,请大家分享榨油匠人张打油一首诙谐幽默的《咏雪》诗。

话说南阳城内有一张姓人家,弟兄三人,靠祖上传下的榨油手艺,专以榨油卖油为生,沿街叫卖,满城人都呼张家三弟兄“张打油”。张家世代打油,油质量好,售价公平,童叟无欺,远近闻名。张氏三弟兄,老二老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有张老大除打油外,还有一特长,虽然斗大的字不识半升,却喜欢作诗,所作之诗朗朗上口,又逗人笑,妇孺皆知。一传十,十传百,全城人都知道张打油张老大会作诗。
这一年,新任刘县令是个饱学之士,喜欢吟诗联对。到任后,多次听衙役说起治下有一打油草民张老大,不识字却会作诗,颇觉惊奇。一个下雪天,处理完一桩公案后,离退堂时间还早,突发奇想,何不把此人召来面叙。于是,叫衙役速召张老大来衙。县令心平气和地对张老大说:“今日叫你来别无它事,听说你会作诗,叫你来谈谈诗,不知你师从何人,可把所作之诗念来一听。”那张打油闻之心中愉悦,微笑应对:“大老爷在上,小民一字不识,只会打油,不会作诗,所传作诗实是见景而发,冲口而出,信口胡诌,念出来恐有失体面,岂敢岂敢。”刘县令说:“无妨,念来大家听听。”时值隆冬季节,外面飘飘洒洒正下着鹅毛大雪,地上已堆起好厚一层。刘县令抬眼一看随口说:“那就以下雪为题,请吟诗一首。”张老大略一思索道:“老爷请听”。
江上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刚念完最后一句,引得哄堂大笑,书吏衙役笑弯了腰。刘县令也拈着胡须哈哈大笑说:“好一个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随后又说:“张老大,你会打油,会作诗,所作之诗本官封为打油诗,”边说边提笔在手,就着公案上铺着的一张白纸上写下“张打油打油诗”六个隶书大字。张老大跪谢道:“谢老爷恩封,请老爷把写的字也赏给小民吧。”刘县令笑说:“那你就拿去吧。”张老大把字拿回家,请人装裱后挂在堂中,视为珍宝。
刘县令召张打油作诗并为之题字一事,一时传为佳话,张打油作的打油诗也越传越远。后来,人们就把写得朗朗上口,通俗浅露、引人发笑,让人开心的诗称为“打油诗”或顺口溜。
【赏析】《咏雪》是一首描绘雪景的诗。张打油一鸣惊人,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打油诗体。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贴近生活,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诗人以雪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首诗的语言生动,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拓展阅读】
宋代,苏州有位喜作“打油诗”的秀才,名叫陆诗伯。某年隆冬,大雪封门,物价飞涨,穷苦百姓个个为缺米缺柴而倍加熬煎。陆诗伯的邻居因无钱买柴煮饭,竟然将家中的一条旧板凳劈了当柴烧。陆诗伯见状,触景生情,口占一首五言《咏雪诗》:
大雪纷纷下,
柴米都涨价;
板凳当柴烧,
吓得床儿怕。”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和通俗字眼,给木床以生命,寥寥数句,道出了当时穷苦百姓饥寒交迫的真实情境,令人称妙。此诗乍看无厘头的风格。然而,心细思想,隆冬季节,大雪纷飞,平民百姓为了填饱肚子,竟至于烧凳烧床,这是何等辛酸疾苦!

老韩再说个典故请大家分享。
明代,金鑫客栈里住着几位避雪的客家,雪花飞舞数日,天气总不见放晴。午间,店客们闲居聊天,其中有位秀才见雪花狂舞,随口吟诗一句:“大雪纷纷落地”,在场的一位小官吏听了摇着乌纱帽接口凑趣:“此乃皇家瑞气”;一位乡绅补充一句:“下它三年何妨?这时,衣食无忧的客栈老板也随口说了句:“君民万事如意。”
大雪纷纷落地,
此乃皇家瑞气,
下它三年何妨?
君民万事如意。
有道是:言为心声,行为心表。这四句打油诗系即兴有感而发,富有意味,合情入理;文辞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地位的人的心声,一首好的打油诗,就像充满人间烟火的生活,直指生活深处,读后让人会心一笑,内心有所明悟。

《咏雪诗》
天空白茫茫,
片片棉花糖。
盖地一床被,
伸腿脚底凉。
《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顶上有蛤蟆,
一戳一蹦跶。
这些都是典型的顺口溜。生活中,有许多顺口溜,表达最朴素最真实的感受。一句连一句,下句连上句,押严格韵。许多民间歌谣,也是这样的吟诵手法。

我1975年高中毕业,那时还未恢复高考,只能回乡务农。1979年(21岁)考入中师,毕业后任中学教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凭热,又考取聊城大学首届中文系函授本科,又考入聊城教师进修学院历史系。毕业后继续任教。1988年(30岁)开始写作,教学余暇编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歌谣。在山东省《中学生报》上连载发表,又出版成书,1992年荣获聊城地区首届优秀图书三等奖。由地区宣传部长毕泗生亲自颁奖,聊城电视台播报。下面选编几首《历史歌谣》供大家欣赏。
1.《中学历史朝代顺口溜》
原始人群分氏族,
黄炎蚩尤争风流,
尧舜禹,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2.隋唐文化顺口溜
隋唐文化真繁荣,
三大诗人三个僧,
李白杜甫白居易,
诗仙诗史又诗圣,
鉴真大师渡日本,
玄奘西游取佛经,
测子午线僧一行,
三位和尚传美名。

3.大泽乡起义
前二零九大泽乡,
陈胜吴广第一枪,
揭竿而起诛暴秦,
首创精神放光芒!

4.南昌起义(1927年)
八一南昌周、贺龙,
叶挺朱德刘伯承,
打响革命第一枪,
创建军队真光荣。

5.西安事变(1936年)
西安事变三六年,
张杨对蒋行兵谏。
中共派遣代表团,
恩来剑英秦邦宪
和平解决释放蒋,
标志十年内战完。

【作者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宣传部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文学平台主编。编撰六部书稿,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