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孩子多,一家七八个孩子一点都不新鲜,长大了各奔东西,为了生活离乡背井,父辈有八姊妹,四位去了黑龙江。
那年代没有手机,镇上才有电话,电话费还好贵,亲人们接听电话十分不方便,从来没有打过电话,小事用书信来往,大事发电报较快一些。
山东黑龙江一家亲人就靠着书信联系亲情,每到中秋节、春节必须有书信来往,黑龙江的亲人寄来了信,就得回一封,山东家里时间长了 接不到黑龙江家人的信 就主动去一封,信的内容除了问候就是牵挂思念之情。
因为路远几年才能团聚一次,拖家带口的不方便不容易。书信就是盼头。
我家的信,老人从来不让我们这些小辈们写回信,专门选了我们生产队里的一位高才生来写。这高才生是地主家的儿子,他上的学多,家里人都信他,每次远方亲人来信或打钱来都好让他写回信。
吃过晚饭,夜深人静把孩子们都赶出去,老人给找来写信的人介绍一下情况,了解来信,拿出准备好的纸笔就开始写了。先是问候称谓,正文大致两大内容,最后署名日期,老熟套子了,可老人只用他的专人写。
老人夸他写的信全面,每次写完都要念给不识字的老人听,直到满意,写上信封贴上邮票,第二天投到村里邮箱里,待邮差来取走寄出,一般五至一周左右会收到信。
这种书信来往持续了少说也得二十几年,后来有了电话有了手机,再后来有了微信,就再也不用写信传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