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魁杯”文学作品大奖赛暨“2023年十大年度人物”系列评选徐启文
散文一篇
神峰三清山(外七首)/徐启文
——江西上饶市三清山
2009年10月27日我和友人从广州搭上了赴江西景德镇的火车,览胜景德镇、婺源后到达三清山,下榻金沙镇的“三清人家”饭店。店主人曰:“三清人民有饭吃,梦把石头当女神。”这顺口溜“见面礼”,一下子令我旅途的疲惫消退了几分。
据本土导游小姐介绍,三清山位于江西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县的交界处,传说是晋代年间有位老道士作了一个梦,三峰有如玉清、上清、太清“三清”道尊,列坐峰巅,故称它为三清山。她说“三清山的石头是有生命的哦!”这话也顿时令我联想不已……
三清山因梦而来,因神而来,被人称为“中国第一仙山”,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我想凭什么是它?它会是一身充满着仙气、神气、生气?
三清山分南清园、万寿园、西海岸、阳光海岸和三清福地五个景区,我们接受导游小姐的建议选“精点”浏览。我们沿着“南清园”北线人工修筑的空中栈道——旅游步道,往西行进。满眼是丹崖地貌,葱郁奇丽。转了一个山坳,折回东方,到了玉皇岭东侧,仰视两边,在旅游步道东北关口处,突然,一个绝景让我怔住了:一条巨蟒,在危崖壁立的深谷中凛然屹立,昂起巨首,伸出长舌,吐出万道霞光,扶摇直上,欲要腾空跃出山谷……
这座巨蟒形状的石峰,鬼斧神工,形似神似,峰端略粗形似蟒头,峰腰纤细有若蛇身,云飞雾绕之时,蟒头蹿动,蛇身微摇,似一条巨大蟒龙,破地出山,撼天动地,让我看得惊呆了!它独柱净高128米,腰围10米,头部直径20米,气势冲天,咄咄迫人。我不禁叹道:“三清山人称‘巨蟒出山’,何其‘神’哉!”
古语道:“蛇可以变龙。”如今三清山人说:“巨蟒被压抑了亿万年,出神入化,修炼成了神龙。时代变了,它要出山了,给三清山人造福呢!”
神啊!这自然的绝品巨龙。它潇潇洒、超超逸,带着生命,首次跃入了我的眼帘……
我们继续往东前行,登上与巨蟒出山翘首相望、梯云岭之东的观景台。只见玉台上百米开外,一尊浑然天成、惟妙惟肖的雕像,无论近观远眺,皆栩栩如生,直扑眼球。它像江西表姑,一身朴实、端装、乡土气:它樱桃口,圆下巴,宽额头,短发盖耳,黑褂隆胸,神态祥和,端坐莲盘,风姿绰约,凝视着东方岩崖上伸出的青松,默然注视芸芸众生……
这座今日称为“东方女神”的山峰,始称“女神峰”,后称“司春女神”。传说女神为西王母第二十三女,名瑶姬。世人认为她是春天的化身,因而称之为“司春女神”。它高86米,没有长江三峡神女站得那么高,但它比三峡神女更迫真,更神韵;它没有美国自由女神那么阔气,但它比自由女神高35米,更不是人工雕塑,是土生土长、扎扎实实的山姑姑……
古今诸多名流墨宝石刻:“造物情意浓”。如今三清山人说:“我们梦见表姑为山民采药、打柴、挑担,做了许多好事。她被上帝封神,邀请进宫,而却不愿升天。她留了下来,走出‘深闺’,为三清山人赐福呢!她是春天的化身、东方的圣神!”
神啊!这自然的绝品女神。它活生生、水灵灵,带着生命,再次跃入了我的眼帘……
我思忖:东方女神与巨蟒出山左右相向,惊世绝配!它象征三清山阴阳和谐,天人合一,佳偶天成,美轮美奂,真是完美得不可思议矣。
我问导游小姐:“怎么三清山尽产出神入化活灵活现的绝品、神品?”
导游小姐嫣然一笑:“我们三清山呀,那出类拔萃的造像,还有玉女开怀、猴王观宝、三龙出海、老道拜月、观音赏曲、葛洪献丹、神龙戏松……好几十个呢!“哟!”我一声惊叹,细细咀嚼着她开始介绍时说的“三清山的石头是有生命的”话语……
本来,我们要游完“南清园”景区,应由女神酒店往东线南行,经杜鹃谷,观看三清山的第三绝品观音赏曲——南海观音聆听老道葛洪弹奏琵琶的天籁之音,据导游小姐说也是个“阴阳配”呢……
这“阴阳配”的启迪,让我们临时改变了路线,觉得要到玉皇顶三清宫去看看,此行才算圆满。不料,这样行还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我们从梯云岭之东玉台,迂回到“南清园”西线玉皇岭深谷,再南行向三清宫进发。
走到“狸猫待鼠”处,我们拍下了一张美景,稍作休息。不经意间,我向南方“狐狸啃鸡”右边眺望,骤然,紧邻“狐狸啃鸡”右侧的一根拔地而起巨大石柱,令我看得如痴如醉:“这不是那男人的命根子么?”
我立即和友人分享我的高兴,指着南边的方向,说:“狐狸啃鸡”右侧的冲天巨石,像不像男子汉举起的阳具?”
友人顺着我的手势,凝望远方,连连说:“像极了!像极了!”
这阳具似的巨石,是一块挺拔、高峻、酷肖男性生殖器的山石。它与成人男性的阴茎、龟头几乎一模一样,是一个成人男性生殖器的天然石柱。
看着它仿佛能够开天辟地、不惧风雨雷电、坚守到海枯石烂的威猛雄风,轩昂气势,我久久流连,不愿意离去,赶快拍下这展现男性生命力量的绝景。
神啊!这自然的精品命根——“生命之根”。它赤条条、坚挺挺,带着生命,第三次跃入了我的眼帘……
这未被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发现命名的景观,突然被我发现,我称它为“生命之根”。友人既幽默又一脸认真地对我说:“生命之根,好得很,快给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报备啊!”
我们继续向南往玉皇顶前行,到了“一线天”处伫立。这“一线天”,上方却看不到天。两块石头夹着的,中间有一道裂开至底部的洞隙,不更像女人的阴部么?你看它上方长着垂下的草,那不像阴部的毛?
此时,友人再次兴奋起来,接着说:“无论形状、颜色,都酷似女性的阴门!”
天底下的事真是很奇妙,在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中,往往是有“男”就有“女”,有阳就有阴、有刚就有柔,似乎是上天特意安排好的。《易经》朴素唯物辩证法说,阴阳不能失衡。我再次赶快拍下这展现女性柔情魅力的生命之门的绝景。
这又是一个未被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发现命名的景观。虽然三青山西海岸路边有一处“生命之门”,但那个“生命之门”没有“洞”,俗话说的是个“石女”(没有阴道的女人),那就有点缺欠了。我认为,现命名的“一线天”景点与新发现的“生命之根”景点遥遥相对,要达到阴阳平衡,应把“一线天”改称为“生命之门”,那更合适、更完美、更有品味。
神啊!这自然的精品命门——“生命之门”。它不掩饰、不害羞,带着生命,第四次跃入了我的眼帘……
这些经过大自然洗礼的奇特景观与人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逼真……以至于,鬼斧神工,天然之作等任何一个词都不足以来形容这些景观的神奇。大家熟悉的黄山、九华山、华山都属于花岗岩山体,这些名山均不乏让人拍案叫绝的奇峰怪石,如黄山的猴子观海、九华山的犀牛望月、华山的劈山救母……但要论景观的丰富性、生动性和灵巧性,它们都被三清山比了下去。此刻,我才恍然大悟,领略了土生导游小姐说的“三清山的石头是有生命的”含义和份量……我想这是三清山人民孕育的,是华夏千万年的文明孕育的,是祖国日新月异巨变的春雷唤醒的……
我们再经过三个多小时登高爬低的艰辛行进,终于攀上了玉皇顶,到达三清山北麓道家洞天福地——三清宫。我静静地默诵着明代隐藏于此的建文帝题写的“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的联句,想着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吟诵“览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的诗句……我走在回程的用一锤一钎人工修筑的空中栈道,反复琢磨着古玄学家葛洪“来焉莫见,往焉莫追,幸哉!”的话语。我竖起两个手指,高声呼唤:
神峰三清山啊!你有多少天下的神品、绝品和精品?你有多少生命的气概、风度和神采?我看不完、追不尽,读不厌……但这一切,都是神的自然、梦的自然、阴阳和谐造物的自然、天人合一生命的自然……
2023.7.2.于羊城麓湖畔
(发表于《中国文学》2023.7.3.)
现代诗3首
罗浮山——葛仙山
总有一个传说
连结着一座不老的名山
葛家贫儿
道教仙人
医药先贤
多少年多少代
求学苦读群访求知
出家游历探寻攻研
从繁华走到荒蛮
从官府走到民间
遍历诸州名山大川
我来仙山圣境寻觅
脚印三个,遗迹可循
我明白你的心迹
啊!罗浮山——葛仙山
总有一个故事
诉说着一座龙盘的名山
四百峰峦,
云雾起伏
龙的兆头,龙的风骨
如腾龙飞舞
似蓬莱幻景
仙人寻龙
结下不解之缘
登飞云峰顶
看日出龙脉,观出海龙珠
我来冲虚古观拜谒
建庵结庐,修习为道
我倾听着你的心音
啊!罗浮山——葛仙山
总有一段传奇
描述着一座风水的名山
百年茶花
千年银杏
青蒿摇曳,血藤攀援
鸟语啾啾,流水潺潺
峰峦沉伏,白云拂面
洞天福地
钟声悠远
连着名士的根脉
连着仙人的灵魂
我来洗药池稚川丹灶浏览
采药炼丹,安民济世
我领略你的情意
啊!罗浮山——葛仙山
总有一个神话
喻指着一座紫气的名山
云雾飘浮
仙气缥缈
杜鹃丛丛,殷红似火
玉兰簇簇,皎洁晶莹
白鹭低飞,鹤翔云上
山山叠峰
峰峰连山
宛如鞠躬尽瘁的身姿
宛如伟岸挺拔的丰碑
我来博物馆雕像细观
著书立说,羽化升仙
我感悟你的气度高度
啊!罗浮山——葛仙山
总有一首诗歌
吟诵着一座不枯的名山
仙人福荫
诗人插翅
群星灿烂
角立杰出
像灵鸟般腾飞
像高山般绵延
唐.文丙“须栖老此身”
宋.苏轼“不辞长作岭南人”
明.佘祖颐“采药僧归红树里”
我来《洗药池诗》旁默诵
仙山静谧,诗意空灵
激励着我的心田
啊!罗浮山——葛仙山
啊!罗浮山——葛仙山
一座精灵造化的圣山
你化作一个童话的迷宫
一半烟火,一半田园
一半今日,一半古先
你化作一个闪光的金杯
分一杯,现代医学的青蒿素
分一杯,现代化学的先驱
你化作一朵圣洁的莲花
仙人诞,三月三,
莲花盛放,万众朝山
我踏山走遍你的仙踪
只为写一首你宏愿的诗
《永寿山永青山》
啊!民众永远平安
2023.3.25.于羊城麓湖畔
(发表于《中华精英文化》》2023.3.4.)
老屋
那棵百年龙眼树旁
站着一座老屋
尽管岁月洗礼风雨侵蚀
瓦顶长满枯草大梁缀满蛛网
而我有太多的情感
留在了老屋留在了故乡
一有闲暇就想回老屋看看
只为让我
喝一口祖公开挖的井水
感悟祖先不朽的灵魂
溢出古井溢出时空
在纵横交错的珠江水乡回荡
一有闲暇就想回老屋看看
只为让我
听一声阿母含泪喊我的小名
“去篱笆围摘一束南瓜花”
煮南瓜饭做南瓜花汤
是我母亲最慈爱的模样
一有闲暇就想回老屋看看
只为让我
吃一颗父亲栽种的龙眼果
“家里最穷也给你去读书”
压不弯的硬骨龙眼树
成了我生命里最高的指向
一有闲暇就想回老屋看看
只为让我
看一眼板墙上糊满的中小学光荣榜
红旗红星拼音字母依稀可见
久存的童年铭记的青春
酸甜苦辣有我兄弟最真实的时光
老屋不倒,乡愁活着
百年龙眼树青青苍苍
寻尽天南海北也难比的风景
历尽千辛万苦也难找的慰藉
与老屋做伴永不离弃的堂前燕子
守护着我的孝心让我行走远方
2023.5.12.于羊城麓湖畔
(发表于《中华精英文化》2023.5.12.)
我邀诗圣野外饮春酒
入秋了
野外的水
凉爽的风
锦鳞的浪
卷起了心的徜徉
我对着明月
邀诗圣举杯
我仿佛看见
山河早就醉了
诗圣凭吊诗歌前辈读书台
品尝春酒
挥毫写下了《野望》
这是千年的诗酒佳话
阐释被时光发酵的故事
射洪人,引射洪之水
越秋冬之稻粱黍稷
曲霉发酵
小缸封酿
酿出色绿味醇芳香浓郁的琼浆
迷醉一代文宗诗歌旗手陈子昂
洛阳设席宴老
醇酒名扬京华
射洪春酒,从此
崛起,兴旺
这是千古的诗酒薪火
传颂被世代追崇的梦想
那一年,涪江河谷原野
一个五谷坚果丰熟的季节
粒粒充盈盛满粮仓
射洪老酒坊的酿酒人
隆起的肌肉像野性的山梁
将春夏秋冬
光华与梦幻
一齐汇入窖池
将一场生命与诗化的蝶变
涅槃,酝酿,生香
我邀诗圣野外饮春酒
是源于一首诗歌的史实和精神
是原本一个年份的追思和记忆
是来自一粒粮食的本真和变幻
“蜀浪春”铭记,感受着
所有的阳光与夜黑
发酵成养生的酒
“1860”基酒陈香,感悟着
独有的浓度与醇味
发挥成舒心的诗
诗酒和我
一起腾飞,一起翱翔
2023.5.22.于羊城麓湖畔
(发表于《中华精英文化》2023.5.22.)
古体诗3首
清明
砖瓦田庐石路苔,
百年龙眼淡花开。
有心最是堂前燕,
沐雨门头候几回?
2023.4.2.于羊城麓湖畔
(发表于《中国文学》2023.4.2.)
芒种
芒种栽秧成热话,
稻田水映菜棚斜。(1)
老天可有怜悯意,
缺米许能靠吃瓜?
(1)不种水稻种冬瓜。
2023.6.2.于羊城麓湖畔
(发表于《中华精英文化》2023.6.2.)
感恩母校
——清远市一中建校九十五周年感怀
红楼黉舍气宇魁,
高格高端入眼来。
校长出门迎桃李,
煦风拂脸见心裁。
先生播种恩须报,
后学耕耘思以开。
老校新堂宏图展,
再栽多少栋梁材。
2023.11.18.于羊城
(发表于《中华精英文化》2023.11.14.)
散文诗1章
小暑大暑的冬瓜短章
俗语:“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上有烈日当头,下有湿气蒸腾,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蒸笼,持续三四十天的三伏天,如何消热解暑?国人最常食最普通的疏菜“冬瓜”,成了热门话语。
粤语谚语:“小暑又大暑,有米懒得煮。”“小暑接大暑,冬瓜最降暑。”老广第一时间想到的必是“冬瓜”:“冬瓜汤”“冬瓜羹”“冬瓜盅”“冬瓜粥”,红烧冬瓜,冬瓜浸水……一时间,冬瓜成了名副其实的草根“粉丝”。
冬瓜不普通,冬瓜有传奇,冬瓜背后的文化出类拔萃。
冬瓜,起源于中国,古代称白瓜,民间又称枕瓜,属于葫芦科目。《广雅》说:“冬瓜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齐民要术》说:“冬瓜可以在十月播种。”李时珍说:“冬瓜以其冬熟也。”我说,夏日炎炎,冬瓜外表的白霜给人以清冷的示意,且有清火的内躯。冬瓜的名称,就是一首诗……
传说:神农氏爱民如子,培育出了“四方瓜”东瓜、南瓜、西瓜、北瓜,叫它们各奔东西,至他所封的地方栖寓。结果南、西、北瓜都去了受封地域,东瓜却不听从安排,说是东海风大,难以立足。神农只好换个地方,西边太多沙,北边怕冷,南边怕热,然后往东走去。神农见冬瓜变心了,便高兴地说:“东瓜,东瓜,东方为家。”冬瓜马上回答说:“是冬瓜不是东瓜,处处都是我的家。”神农氏听完后,哈哈大笑道:“冬天无瓜,你喜欢叫冬瓜,愿意四海为家,就叫冬瓜吧。”我说,古代阴阳家以春、夏、秋、冬来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又有东瓜、西瓜、南瓜、北瓜与之相对应。冬瓜秧生于春,果长于夏,实成于秋,冬瓜本与冬无甚关联,但“东”“冬”谐音,原名东瓜或许就是东瓜也有依据。冬瓜的由来,有多少的故事……
小时候,父亲在初春时去赶墟买回能种几畦的冬瓜苗,在屋前的菜园种下。我每天都给它浇水,经过一二周时间,苗茎像一条绳,长到1米多长,上面长满毛茸茸的细毛。它的叶子是嫩绿色的,然后慢慢地从浅绿到深绿,仿佛长者的蒲扇一样,边上有一个个小的锯齿,条茎中间有很多分杈,每个分杈的连接点又长了很多像胡须一样的细丝触角,就像冬瓜苗的手脚,默默无闻的在地上匍匐着,开拓着疆土。入夏时节,经过一段风雨雷电的洗礼,小小的瓜藤长出了拇指般大小的冬瓜,娇媚的站于藤上,头顶举一朵小黄花,瓜身布满绒毛,样子就像一个小刺猬。到了八月份时,太阳烧得正盛,冬瓜摘下了童年时的小花帽,绒毛渐次褪去,披上了墨绿色的大衣,包裹着丰满的身体,打上几层粉扑,满脸的得意又情不自禁。开始时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它们,等到有一天忽然翻开草丛,看到那一个个圆圆滚滚的像可爱水灵的胖娃娃一样的冬瓜,心中暗暗欢愉。我感觉,它们就像是憨态可掬的大肚佛,敞开肚皮,笑容可掬。冬瓜的喻意,既是低调隐忍的君子,又如同那些朴实坚强的庄稼汉子……
据《江陵县志》记载,宋仁宗召见江陵张景的时候问道:“卿所食何物?”张景说:“新粟米炊鱼子饮,嫩冬瓜煮鳖裙羹。”这样,这道菜也就成了宋代宫廷名菜“冬瓜鳖裙羹”。清人朱彝尊的《食宪鸿秘》记载:一道名菜“煨冬瓜”,冬瓜切块,用肉汁煮,久久内外俱透,色如琥珀,味美妙,后来演变成了一式鲜美的家常菜肴“冬瓜盅”。
我自小爱吃冬瓜。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午母亲做了一盆冬瓜汤,菜里不见油沫星子,汤色透亮微黄,瓜片润白,洒上葱花、蒜蓉,一口气喝下去,让人暑意全无;父亲炒冬瓜,用大瓦钵装,冬瓜当肥肉;冬瓜炖汤煮粥,喂饱一家人;冬瓜加上大蒜一起腌制于缸中,日后慢慢享用;冬瓜可以将其晒干,切成丝加入各种调料炒食……母亲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早晨挑干净井水,装入缸中,再放入切块的冬瓜,密封泡浸一年,待暑天饮用可解暑气,称之为七月七水,泡浸一次可以饮用一两年之久……冬瓜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家常美食,全身都是宝。冬瓜的食疗,可真是大大的棒!冬瓜的种子、皮、瓜叶和瓜肉可入药,可以化痰止渴、利尿消肿、解毒排脓、清热解暑,可以补充维生素C、钾、镁……
七月,被称为瓜月,有着农业传统和饮食风俗。近日报载,第三届江苏东台许河冬瓜节暨现代农业投资洽谈会开启!第五届广东顺德黄龙睦邻冬瓜文化节盛大开幕!小暑大暑的节气,冬瓜文化的民俗,不断有创新,不断有逸趣。
宋.郑清之《冬瓜》诗曰:“生来笼统君休笑,腹裹能容数百人。”人曰冬瓜:硕大滚圆瓜果王,一身玉白美名扬……
2023.7.19.于羊城麓湖畔
(发表于《中华精英文化》2023.7.19.)
简介
徐启文,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著有诗集《情眸》、《宝岛行游》、散文诗集《生命的行旅》、散文集《祖居的龙眼树》、《北江水.珠江浪.南海潮》等文学著作20部,1965年出席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