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敬梓的“文木山房”
朱亚夫
吴敬梓是我国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其书斋“文木山房”如他的名字“敬梓”一样,寓意很深。
吴敬梓(1701—1754),字文木,号敏轩,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14岁时过继给伯父吴霖起,此后一直随嗣父生活。成年后,吴敬梓遭遇丧妻和科场不利的烦恼,又因生父、嗣父相继去世而遭遇觊觎、争夺遗产的家族纷争,伤心愤懑,以任性挥霍发泄苦闷,遂“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受尽鄙视。在家庭影响下,吴敬梓早年热衷科举,23岁时考进秀才,考官对他的评价是“文章大好人大怪”。以后就屡试不中,家业日渐衰落。在困顿中,他悟出科举制度害人不浅,乃愤而著书《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责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辛辣揭露,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佼佼者。
吴敬梓的书斋“文木山房”是从其名字中延伸而来的。“敬梓”是他学名,自幼蒙课时由塾师所定。据宋代陆佃《埤雅·释木梓》:“今呼牡丹谓花之王,梓为木王。盖木莫良于梓,故《书》以《梓木》为编,《礼》以‘梓人’为名匠也。”“梓”为木中之王,“敬梓”自然寓有尊重、追求人才之意。其父辈也有意此名,因为《诗经》中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故所谓“恭敬桑梓”,是要他铭记家风遗训,承继家业,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吴敬梓字“文木”,书斋名“文木山房”,按“文木”,即有用之才,与其名字“敬梓”一脉相通。由此可见吴敬梓本人的匠心所在,其师长、父辈的用心所苦。

“文木山房”座落于吴家庭园“遗园”中。“遗园”是吴敬梓曾祖吴国对考取探花,做到大官后,在故乡全椒兴建的。该园是座错落有致,格局新颖的大花园。其地势开阔,雄姿夺目,主建筑有“探花宫”、“赐书楼”等。然而,吴家传到吴敬梓父辈,家境未见中兴,故昔日宏伟、敞亮的“遗园”,也因多年失修,茂草掩径,花圃萧疏,寂静中透出几分荒凉。其中一间临街的古朴房子,即是吴敬梓的读书之所“文木山房”。
年轻时的吴敬梓在“文木山房”中,不忘父辈厚望,潜心苦学。他的表兄曾在诗中形容他是“搦管为文榷侪偶,渐得佳境啖蔗甘。”由于他潜心研学,所以“搦管为文”,已“渐得佳境”,年虽少却已名震家乡,成为博学之士。以后,他科场屡屡失意,家境渐见衰颓,于是在他23岁时,把遗园老屋卖掉,全家搬至南京。但他对年轻时在“文本山房”中的读书生涯难于忘情,其传世的诗文集,仍以《文木山房集》命之。
新世纪以来,全椒实施“文化兴县”战略,打造“儒林文化”品牌,投资2000万元,复建吴敬梓故居。另有吴敬梓纪念馆位于城北郊走马岗,隔着襄河与吴敬梓故居“探花地”旧址相望。该馆于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仿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曲槛(回廊。馆内珍藏众多吴氏家珍,名家著述和名人字画,是全国吴学研究重要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