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学成就
高山流水
在汉朝的文化背景下,两汉文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文体。
首先是汉赋的兴起。汉武帝时代经济空前繁荣,国力空前强大,这些都促使文学家们普遍产生“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创作激情;而且由于国家疆域的空前辽阔、物产的丰饶富庶、都市的繁华喧嚣、帝王苑囿的绮丽辉煌……更为文学家提供了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的赋体佳作。汉赋成为最能凸显汉朝时代精神和汉人审美风尚的文学体裁,代表了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汉赋的发展经历了由汉初的骚体赋,到武帝以来的新体赋,直至东汉中期以后的抒情小赋这三个阶段。汉初的骚体赋作品,还保留着明显的楚辞体的痕迹。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与此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抒发个人真实的情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其次是散文的兴盛,出现了两部伟大的史传散文著作:《史记》和《汉书》。司马迁的《史记》,以宏阔的视野,从巨大的时空意识出发,对古往今来的三千年历史给予了规模空前、包3罗万象的描述,充分体现出作者“究天人之际汉赋的发展经历了由汉初的骚体赋,到武帝以来的新体赋,直至东汉中期以后的抒情小赋这三个阶段。汉初的骚体赋作品,还保留着明显的楚辞体的痕迹。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与此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抒发个人真实的情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其次是散文的兴盛,出现了两部伟大的史传散文著作:《史记》和《汉书》。司马迁的《史记》,以宏阔的视野,从巨大的时空意识出发,对古往今来的三千年历史给予了规模空前、包罗万象的描述,充分体现出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伟气魄。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也开启了传记文学的源头,所以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的《汉书》是中国的第一部断代体史书,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历史。它在思想的进步性、深刻性上不如《史记》,带有鲜明的儒家正统观念,不过其中某些人物的传记,则写的细密准确,真切感人,富有典雅的文学意味。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伟气魄。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也开启了传记文学的源头,所以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的《汉书》是中国的第一部断代体史书,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历史。它在思想的进步性、深刻性上不如《史记》,带有鲜明的儒家正统观念,不过其中某些人物的传记,则写的细密准确,真切感人,富有典雅的文学意味。
最后是诗歌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充乐府机构,重视采纳来自民间和异域的“新声变曲”,有力地促进了音乐和文学的繁荣。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乐府歌辞。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代表,闪耀着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光芒。在艺术方面,汉乐府民歌以其杂言体,五言体的体裁形式,精彩生动的叙事手法,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等,展现出独特的面貌和价值。东汉末年,更出现了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焦仲卿妻》。
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开始尝试五言诗的写作。东汉后期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这十九首诗歌共同表达了身处乱世的下层文士对社会、人生的感伤和惆怅,流露出他们的真挚情思,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价值。从文学的发展来看,从四言诗到五言诗的发展演变,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次飞跃,它引导着中国诗歌整体结构的转型。
总而言之,汉文学在辞赋、历史散文和诗歌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对后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人们可以从汉代文化成就中,真切感受到汉代文化雄浑壮伟的气魄。
名篇欣赏
(一)
七律.夜思中原
刘过(南宋)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各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
译文:
中原邈远啊,道路多么漫长!
大宋的文物衣冠已被劫掠到北方。
独有我一个孤臣在挥拭血泪,
更无齐人豪杰叩击宫门大声叫嚷。
中原山河上冷月映照着浓重冰霜,汴京故宫春风吹拂野草枯树一片荒凉。
我依然怀着一腔孤忠想要报效君皇,
就像那冲天剑气夜夜放射光芒!
(二)
七律.赤壁
杜庠 (明代)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欧鸟满烟芜。
译文
曹操的军队原本还就是平定孙权刘备一統江山的,在浩瀚无际的江面上船只收尾相连;诸葛亮空有兴复汉室的愿望,曹操已经不把东吴放在眼中。大风助长火势迅猛蔓延,兵戎相见,人影散乱,在孤月风冷的凄凉夜晚,曹操一統天下的理想破灭了。过去的事情已经不值得回忆了,眼前孤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回忆赤壁之战写的一首怀古诗,表达了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悲凉之感。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当时,曹操大军破荆州,下江陵,战船连接千里,旌旗蔽空,投鞭断流,其志在必欲一举击碎东吴,席卷天下,并吞八荒,成就帝王之业。然而,句中的一个“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必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呈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苏轼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惆怅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竞渡,烟焰张天的战争情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如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洞箫声索回飘荡,黯然销魂。
最后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英姿勃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欧鸟,衰草寒烟,多愁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向谁诉!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