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前语】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有言:“30年前看父敬子,30年后看子敬父”,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当今自媒体高度发达、教育管理举步维艰的现状下,来自家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更加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本期我们约请教学研究专家,家庭教育专家,洛南县教研室原主任蔺爱舍先生撰写了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广大学生家长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洛南教育大家谈”火热征稿中。平台刊发3日内阅读量上100的文章,将在都市头条《四月芳菲》推送,欢迎大家积极投稿,热情点赞,持续关注。
《馨香盈秀》编辑部
《四月芳菲》编辑部
2023年11月22日

“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
文/蔺爱舍
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通过,并自2022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家庭教育明确立法了。这就意味着,家庭教育从此“有法可依”。 “双减”写入家庭教育法,要求校内不断减负,校外培训机构也逐步退出,这样,就更加凸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有人说拼父母的时代真的来了。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双减”政策出台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布置,提升课后活动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目的。双减,减轻了家长的精神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让学科教育重新回归学校主阵地。 “双减”改革,其决策层次之高、执行力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在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历史当中,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二、“双减”实施后,我国基础教育围绕质量变革有三大变化: 一是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不允许补课,学校不能再把提高考试升学成绩的希望寄托在补课上;过去学校在提高教育质量、升学率上有一个重大的法宝,就是在时间上做文章,缩短孩子寒暑假、双休日时间,很多学校上6天课,晚上也在上课。按照这次“双减”改革的要求,学校以往这种靠加班加点提高所谓升学率的做法将被切断。 二是控制学生作业量、学生作业大部分在校内完成,教师不能再把提高学业质量的希望寄托在题海战术上。过去,搞题海战术是很多老师提高学科学习质量的法宝,但“双减”改革推行作业改革,作业要限量、限时、限地完成,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是课后教育回归学校,家长不能再把校外补课作为升学竞争的重要法宝。“双减”改革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活动,大量的学科补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掉了。 三、《双减》正式入法,要求家长必须做到“四不减”。 每一位家长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政策如何,无论贫富差异,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头等大事。我们常说,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更离不开父母的教育。 “双减”一是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减轻了校外培训负担。但是,家长的责任不能减,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双减”之后,家庭教育更要及时“补位”。 越是“双减”,家长越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坚持“四不减”,做好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学校。 当外在教育资源变得有限的时候,一个孩子的成长,几乎就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年轻家长在一块总喜欢比孩子,您家孩子怎么样,我家孩子怎么样。孩子优秀了,家长都荣光,都觉得扬眉吐气。那么,父母应该有哪些担当呢? 双减,减的是孩子的压力与负担,不减父母的责任。双减以后,孩子之间会拉开更大差距,家长管教严,孩子自觉,成绩就会优秀;家长疏于管理,孩子贪玩,成绩就会下滑。为了不让孩子掉队,家长就要成长起来,跟上时代的步伐,顿悟双减的本质,提前为孩子做好规划。 育儿,挣再多的钱,也抵不过孩子败家。李嘉诚说过:“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在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教育孩子不能只有简单的经济投入,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智力、陪伴、学习、沟通的投入。孩子做作业,你却打麻将;孩子读书,你却看电视。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即使打工在外,也可以抽空打电话、聊视频。 孩子学业上松绑了,这对父母是极大的考验,必须履行好陪伴、管理和督促的责任。双减以后,父母不能再唯分数论,要想办法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创新意识等等。一要言传身教,培养思想品德;二要生活教育,培养行为习惯;三要日积月累,培养独立意识。 一个家庭就是一所学校,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任重道远。 教育回归学校后,孩子拼的就是在家和在学校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养成,最重要还是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来自于言传身教的力量。 梁启超说:“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陶行知也说过:“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古往今来,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由他们的好习惯所成就;失败人士之所以失败,是由他们的坏习惯所导致。 一个自律、爱学习、勤于反思、积极进取的孩子,他的未来不会差。21天重复形成习惯,90天重复形成稳定习惯。 不想孩子荒废学业,就要抓住这一“空档期”,着重给孩子培养习惯。减负的最优方式就是培养习惯,在好习惯的帮助下,即使没有“外力”帮助,孩子也能不断进步。 小学阶段,父母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自觉学习、专注做事、学会坚持、做事有计划、学习有方法、注重时间观念等习惯。独立生活习惯,包括卫生、吃饭、作息等习惯。自觉学习习惯包括阅读、练习、日记等习惯。专注做事包括不半途而废、东西放回原处、学会坚持、休息一会继续干。做事有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事前准备。立:指成功。废:指失败。无论做任何事,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学习方法比较多,比如:听课要全神贯注,做作业要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要举一反三、逐类旁通。注重时间观念包括提前到、不磨叽等。 从小为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家长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情。 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投入多少金钱,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父母付出了多少,孩子就会回馈多少。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曾对790个不同年龄和阶层的孩子跟踪调查,研究发现: 当父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会得到飞速增长。相反,没耐心顾及孩子学习和心理培养的父母,更容易产生亲子矛盾。 在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下,孩子更能够自信地探索未知,突破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 1. 给孩子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唠叨,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倾听,多一些理解。成长阶段的孩子,每每遇到难关与险阻,都希望有父母在身旁扶一把。 2. 给孩子高质量陪伴。父母早期的陪伴与爱,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底色。“双减”后时代,更需要给孩子高质量陪伴,让陪伴变得更有针对性。 3. 给孩子正面的示范。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习惯养成、品行修炼都需要父母的全程参与和正确引导。父母好的示范,就是摆在孩子面前最直观的教科书,家庭生活的每一点滴都是教育。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过去,有的人曾提出“防止5+2=0的现象”,现在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教育孩子,老师离不开家长,家长也离不开老师。家长要多与老师沟通,掌握孩子在校情况,与老师齐心协力教育好孩子。“双减”之下,家长与老师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 1. 请善待对孩子严格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请理解与善待每一位老师,尤其是对孩子严格的老师。他们不辞劳苦地鞭策学生,付出的时间与心血难以估量,他们值得我们的理解与尊重。 2. 请尽力配合好老师的工作。关注孩子的学习,积极参加家长会,主动与教师沟通,支持学校的工作。 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又可以和老师有更多的沟通机会,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3. 请担负起家校共育的责任。教育孩子,从来都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三位一体。老师承担学校教育的责任,家长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真正做到家校共育,受益的就是孩子。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既拥有恪守职责、眼中有光的老师,又拥有以身作则、永不缺位的家长。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棵树的话,家庭教育是树根和树干,学校教育是树枝,社会教育是树叶,三者互为影响,互为补充,“协同作战”,才能结出“孩子成就”这个蜜果。面对新的变革和挑战,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都必须做出调整。特别是家庭教育需要尽快回归育人本位、走到科学施教、家校合作的轨道上来。要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