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作家写 “三农 ” 小说
周 羽
自从改换门庭、另设炉灶后,我的笔触开始伸向农村、农业、农民。
写农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写农村规模化种植、走农田集约化道路扩大机械化生产,农民逐渐走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田模式;写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富裕后的后顾之忧……
其中,写的更多的是农民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 。
我的家乡位于江汉平原中部、汉江中游岸边,因为离汉江近故而常常受到来自汉江上游的洪水威胁,农民世世代代饱尝水患灾难的痛苦。他们没有战果累累的伟绩,没有人生的辉煌经历, 但他们顾全大局、克己奉公和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却成为教育、引导他们后代的经典。
那是1954年7月下旬,一泻千里的汉江出现前所未有的大洪水,江堤水位不断攀升,下游三面环江的江城大武汉,很快进入岌岌可危的状态 。
为了保住大武汉,国家防讯指挥部拟定在汉江中游( 也就是我们这一带 )的三处江堤段面,同时掘堤泄洪。
想到拥有数百万人口江城的安危,农民们毅然决然地支持国家这一果断措施——尽管他们深知泄洪的后果会给自己的家园带来灭顶之灾 。
泄洪口刚刚掘开 ,洪水宛若出笼的猛兽一般,夺路而逃,帶着巨大的咆哮声冲向堤内,一路疯狂奔腾,横冲直撞,所到之处,庄稼、林木、房屋皆被夷为一片汪洋。
赖以生存的良田被冲毁了;遮风挡雨的房子不复存在了,农民们顿时沦为无家可归的灾民。然而,在得知江城武汉安然无恙的消息后,农民们甚是欣慰——想到自己的付出没有付诸东流。
那时节,共和国建立不久,百废待兴,没有条件对灾区农民给予补偿,也没有能力安置、抚恤受灾的灾民,灾区农民只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度过难关。
灾区农民体谅国家困难,面对灾难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地挺起腰杆子重建家园。他们不曾有 “ 等靠要”的想法,也不曾伸手向国家索取之举,有的是顾全大局、重振家园的胸怀与雄心 。
洪水退却后,农民们放眼望去,只见昔日的一块块良田,如今已是千疮百孔,盛有浊水的大塘小坑比比皆是,浑水横溢的沟沟壑壑遍布田野,那三处掘堤的泄洪地带,分别诞生出三个数百亩见方的深水潭,成为无法复原的永恒“创伤”。
洪水洗劫后的农田、家园,满目疮痍,死一般的沉寂、荒凉。偶尔从天际飞来一只觅食的小鱼鸟,在低空中无精打采地飞来飞去,遇到盛有水的地方,也许是瞅见某条浮游的小鱼了,只见小鱼鸟突然 来了一个俯冲 动作,当靠近水面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身体箭一样在水面擦过,水面被犁出一道闪电似的长长浪痕, 鸟的小喙在水面上带起水珠 ,又很快滴落在水里,然后头一昂,振翅远飞,转眼不知了去向……
面对荒芜的土地,灾区农民没有被灾情吓倒,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在残存的旱地里种棉种粮,不仅养活了自己、繁养了后代,还向国家交售棉花粮食,帮助国家缓解物资匮乏的压力,尽心尽力。
进入冬季农闲,农民们马不停蹄地又投入到紧张的农田改造和水利基本建设上,在被洪水沙化的田地里,用铁锹硬是一锹一锹地挖出米来深的熟土,铺盖在沙化的田地表面,进行土壤结构的改善;又将低洼田、冷浸田改造成水田,种水稻、植莲藕 ;大塘、小坑和深水潭则一律养鱼喂虾。
经过几十年几代人坚韧不拔的奋斗与改造,这里既有星罗棋布的稻田、鱼池, 也有成片的茂盛棉花和高粱大豆,更有绿荫覆盖的水杉林,成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和水乡园林。
进入新时代的家乡,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水田,进行虾稻共作,双向赢利 ,农民增收;旱地,蔬菜大豆轮茬种植;小农庄、新型合作社的涌现如雨后春笋。农民们克己奉公、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一代一代传承 。
经过几十年的水利工程建设,三面环江的江城——武汉,其江堤不断加高加宽加固,安全系数屡次提升,江水对江城的威胁程度越来越降低,武汉人民再也用不着担心汛期江水进城了。
1998年8月,长江和汉江上游同时连续普降暴雨,两江的水位越来越高,两江的两岸防汛压力不断增大,一线防汛人员越来越多。
处于汉江中线堤段的我家乡,由于大都是沙壤土质结构筑成的堤段,加之浸泡时间过长,堤段险象环生,常常发生渗水、管涌等险情,防汛人员昼夜抗洪抢险,堤段仍然危机四伏……
最底层的农民,在最不安全的地方从事最危险的活儿,肩负着守护万顷良田和千千万万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因为这里最危险,没有记者前来采访;因为这里的人最 “卑微”,他们的事迹没有媒体愿意无偿(那年月盛行有偿宣传)宣传;因为他们是自告奋勇组成的抗洪抢险突击队,没有刺激人积极性的奖金去激发他们 同洪水抗衡的斗志……
然而,所有这些 “没有”, 却没有丝毫影响到突击队员们同洪水抗战到底的决心与无私无畏的顽强意志!
“人在堤在!”这既是防汛突击队员们达成的共识,也是队员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承诺与誓言。
有一段构造过于沙质的堤段,突然出现直径在1米左右的管涌,而且管涌的范围在迅速扩大 ,情况万分危急。防汛突击队员们清醒地认识到:能不能尽快堵住这一管涌,关系到该段面的堤身安全,关系到堤垸内所有人的生命安全 ,而且,管涌一旦失控,便会前功尽弃!
抢险突击队人人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争先恐后地用农用化纤袋盛土堵管涌 ……
第一次堵口失败,接着第二次堵口;第二次堵口失败,接着第三次堵口……
“管涌口一次次堵不住,是因为江水対管涌口的冲击力太大 。”突击队长钟发新发现堵不住管涌的症结所在,便身先士卒,毫无畏惧地涉水到管涌口的上端,用自己的身体削弱江水对管涌口的冲击力。在他的带动下,管涌口上端很快组成几堵人墙。
岸上的人争分夺秒地拚命传递土袋,一丝不苟地码砌副堤,现场气氛越来越惊心动魄……
两个多小时过去后,管涌口被彻底堵住,被迫就范的江水按照人的旨意,“乖乖”地顺江东流。
江堤安全了,堤垸内千万人的生命财产得以幸免于难。
不起眼的普通人,干着不普通的事情。取得抗洪抢险胜利后,所有抗洪抢险的突击队员们 ,不曾向任何个人任何组织提起自己抗洪抢险的事,尽管时间过去多年,仍然很少有人知晓他们曾是千千万万人生命财产的拯救者!
其实,农民们在抗洪抢险救灾中甘作无名英雄,何止一回两回 !
每次汛期,农民们都是防汛队伍里的主要成员!
那么,以上这段文字形成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我曾经是某几次抗洪抢险参与者中的一员。

作者简介:
周羽,男,汉族,湖北潜江人,作家协会会员,中央台特约撰稿人,数百件文稿见诸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半月谈、中央台等中央报刊台杂志;数十件文稿在省和中央获奖,其中《大棚里飞出致富歌》《梦圆》《新型打工仔》《姥姥心里乐开了花》《守在村里》《我代打工母亲写家书》等9件文稿获中央宣传部、团中央、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中央台联袂征文比赛奖;《保护媒体反腐》一稿在新华社瞭望周刊发表后被美国《纽约时报 - 中文版》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