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丹凤县寺坪镇上运石地质公园。
几年前,读到丹凤文友丹丰的一篇游记散文,对上运石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有一位摄影朋友来这里拍了一个专题片,让我帮忙修改解说词,又一次激起了我对上运石公园的兴趣。恰逢周末,随驴群来这里打卡,正好圆了我的心愿。
一大早,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向丹凤开拔。车过老君殿以后,在丹凤县城西部拐入204省道,沿蜿蜒曲折的山路缓缓爬行,大约三四十分钟,便看见一个桥头的右边有一个岔路口,立着“上运石地质公园入口”的指示牌。先是向下,然后是向上,曲曲弯弯,到达半山腰,车开不进去了,只能下车步行。
进沟沿河道行走,潺潺流水清澈见底,布满青苔的大石头圆润光滑。一座石拱桥渡我们到左岸,一处农家掩映在山茱萸的红晕里。脚下是人工铺设的木栈道,头顶山茱萸的枝叶前呼后拥,夹道欢迎我们这些外来的稀客。为了表示友好的谢意,我们在穿过长廊的时候,下意识地弯了一下腰,阳光像一个慷慨的老人,微笑着洒下一些细碎的“银子”作为馈赠。

沿途不时遇见一些山茱萸树,挂满红宝石一样的果实,让人忍不住要伸手摘几个尝尝味道。这可是山里人的宝贝,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是农家致富的摇钱树。现在正是一年秋收季,家家户户采摘忙。我们这些外来人忙着拍照,女士们的欢声笑语打破了山里的寂静。与采摘的人交谈,才知道采摘回去的山茱萸,还要经过蒸煮至柔软,去除内核、晾干,即可得到山萸肉,俗称枣皮子,然后等待客商来收购。我们在一户农家门前,见到褪了皮的山茱萸核,堆成一堆一堆的,如粉色的小豆,煞是好看。

脚下踩着落叶,像是走在金色地毯上,通过搭在半空中的水泥栈道,走起来一点都不累。仿木质的护栏让人有一种温馨和十足的安全感,随处可见的石凳石桌,供游人歇足小憩,这儿很适合儿女们陪老人一起前来休闲旅游。

搭眼瞅,除了满世界红黄绿的树叶醉人心扉,让人应接不暇之外,更有流水瀑布,一路伴行,无数大大小小的石头,如乌龟、如狗熊、如鹰嘴、如小鱼、如蝌蚪、如巨蟒、如磨盘,令人驻足观看,陶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条沟之所以叫上运石地质公园,是因为有一块形似印章的巨石从天而降,兀然耸立在河谷中央,当地人称“上印石”。久而久之,念转音了,昵称为“上运石”。人们说,只要摸到了这块石头,一生就会好运连连。

这是一处前期已经开发过,目前还没有完全开发好的自然景观。我突发奇想,现在人们生活改善了,喜欢外出游玩,人造景观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倒是此等未开发的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景观,更能吸引万千游人大开眼界。

走在峡谷,两岸层林尽染,观不尽的自然风光,赏不完的秋日美景。正行间,又有柏油路从山上通下来,路面很宽敞。只见一个高大的门楼子横跨公路,这里算是出口了。这样看来,车从两头都可以进入,只是中间核心景区需要步行游览。由于我们的车在下面,所以只能选择原路返回,结束愉快的旅行。

再见了,上运石!有朝一日我还会再来的,因为我还想在春天和夏日投入你的怀抱,目睹你别样的风采。

作者简介:

周丹军,笔名揽月客,中学教师。陕西省散文学会商洛分会会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商洛诗歌学会会员,中诗报陕西工作室副主编。作品散见于《中国劳动保障报》《陕西日报》《长江诗歌》《陕西农村报》等刊物,入选《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中国当代优秀诗人诗选》等多个文学选本。
相关链接
陕西省丹凤上运石地质公园是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建设的省级地质公园。公园地处秦岭东南麓的流岭山系,位于丹凤县西南部的寺坪镇境内。公园以全国闻名的商洛百万亩飞播林为主体、独特的秦岭变质岩地质奇观为骨架、原生态峡谷山水和丰富的文化遗迹为灵韵,造就了风光秀丽、景象万千的自然景观,被誉为“秦岭画廊,养生秘境”,是科学考察、生态旅游、休闲养生、探险观光的绝佳胜地。
在亿万年前的古生代地质运动中,华夏龙脉大秦岭东南部的流岭山系裂变出三条相互交织的峡谷,一块巨石兀然静卧于峡谷中央,守望着岁月的苍茫,也守望着一方如梦似幻的秘境…… 相传在远古时期,华夏大地洪水泛滥。地处流岭的峡谷里,一水怪常兴风作浪,祸害乡里,百姓苦不堪言。天帝闻知,抛下一块形似方印的巨石,遂降服水怪,从此这里水秀山明,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一块石头改变的不仅仅是这片山水,更为这里带来了好运,传说只要摸了这块石头,就大运无边,于是,百姓称此石为“上运石”。
亿万年的时光造就的不仅仅是传说,是美好的祈愿,她也用幽邃的语言编织出了以上运石为中心而绵延数十里的三条峡谷,以及峡谷里的悬崖峭壁、飞瀑流泉、奇石怪树、落霞孤鹜,编织出了秦岭深处一方美丽的秘境……
文:揽月客 图:清风
编辑:商洛碎心石 发布:家在商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