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232》「飘舞的剑」(4658辑)

晨间寄语
一个不起眼的行为,给人健康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让人情不自禁想多饮几盅。我们几个从小玩长大的老朋友,很随意地串门到他家。从小学就相互叫上学,偷偷下河洗澡,一起斗泥团,爬树摸麻雀…。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数数到现在,远超半百的几十年…,串门?那时在床底下拿出带泥的洋芋,在冬季,放在土炉子上,烤得半生不熟,你争我抢,手背刚揩过鼻涕,洋芋上和着泥,到手就往嘴里塞…。现在,头光胡子白,依然你走我家、我走你家,弄上几个家常小炒,依然你一盅我一盅,不是塞,而是脸红皱纹显,小酌愜意。酒到酣畅,他,取出吉他,在不尽的话语中,自弹自唱,和着这不着调的和声里,小屋回荡着沙哑的老男人低沉的声音,我骤然感觉这画面,虽然说不上声情并茂,但也算得上是夕阳余晖里的一种、老友们手足情份的自得吧。
《美酒加咖啡》,是我们知青时关在小屋里、或走在乡间小路上,感怀人生的一种遐思。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是典型的“靡靡之音”、“黄色歌曲”,是不准唱的。但是知青们似乎有一种被世人遗忘的感觉,集体知青户是另一个“世界”,而插队知青就一个两个,十八九岁,形似雏鹰放飞,孤独而又单纯,自怜被边缘化,管他靡靡之音也罢、黄色歌曲也好,学会一首唱一首,似唱似叙,或唱自己?他,老友比我年长,亦友亦兄,我们两个知青在一个生产队。看到他悠然自得的弹唱,又让我想起当年在山脚小屋的种种情愫,青春岁月,难以忘怀。
现在时兴各种聚会,但聚在家里的不多,一方面受条件限制,另一方面还是物质基础的上升所致。生活提高了,一顿吃不穷,请客下馆子已成常态。然而能时有串门到家里,或精心制作几个拿手菜,或足不出户,随口一声:“家头有哪样吃哪样”,随堂小炒,三碟两碟,一盘花生米,有碗素白菜,几个老友乐乐呵呵,照样津津有味,照样美哉[强][OK]哉!但是,如此这般,一定分人来,同意吗?
新的一天,早安!
2023.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