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词》及吴镇的渔夫艺术浅谈
文/王金龙(山东阳谷)

(作者提供图片)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它早就写进了中学的课本: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其实唐代的张志和不仅仅是位诗人,更是一位隐士。他有感于当时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辞去了官府的职位,离家出走,浪迹江湖。张志和乐在风波江湖不做官、不归家,给当朝的文武百官上了一课。朝廷感到这是个威胁,急命人画了张志和的像到处寻找,但就是没有踪影。张志和的兄弟张松岭和了他这首《渔歌子》,也劝他还是早日回来吧:
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但张志和并没有回头,朝廷一看人也找不到,劝解也不回,唐肃宗就采取了册封拉拢的另一手,赐给张志和奴、婢各一,册封名号为“渔童”“樵青”,张志和由此名声大振,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慕其人品,曾去江湖拜访张志和。颜真卿当时任湖州刺史,看他的小船很破,就命手下人为之更换。张志和说:“倘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溯江湖之上,往来苕霎之间,野夫之幸矣。”婉言拒绝了。但两人情谊很深,互为知己,同年张志和去湖州拜访颜真卿,两人同游平望驿,张志和不幸落水而死。
张志和除了上面那首《渔歌子》外,还有另外四首,后人统称为《渔夫词》:
钓台渔夫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云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夫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从张志和的词意中,我们很明显的感到他的隐士情结,虽然也有禅者风范,但还不是太突出。在张志和去世六十年后,南宗禅僧船子,发展了张志和的思想,他将艰深的大乘空宗佛教,通过渔夫的咏唱表达出来,以诗的意象传达抽象的佛理,悟禅者被化为一个特别的渔夫,一个意不在钓的钓者:“别人只看采芙蓉,香气长粘绕指风。两岸映,一船红,何曾解染得虚空。”已表达了丰富的禅宗哲理。
船子飘然一舟,往来于江浙湖水一带,在小舟上随缘接化四方往来之客,世称船子和尚,开创了禅宗传教的又一新天地,对后世禅门内外影响都很大。船子的禅法尽在其存世的三十九首《拔棹歌》中,《拔棹歌》的体式有明显的仿张兆和《渔夫词》的痕迹,如船子在论述一念心清净、喧处即是静处时说道:“吾自无心无事间,此心只有水云关。携钓竹,混尘寰,喧静都来离又闲。”
再来看船子和尚《拔棹歌》里的下面两首:
独倚兰桡入远滩,江花漠漠水漫漫。
空钓线,没腥膻,那得凡鱼总上竿。
大钓何曾离钓求,抛竿卷线却成愁。
法卓卓,乐悠悠,自是迟疑不下钩。
前首词表达了禅宗佛门悟道成佛的主旨,“鱼”不是钓来的,而是悟得的;后首词表达悟禅的渔夫,意不在钓,钓不在鱼,大钓者不钓,这就是禅宗透彻之悟对“钓”的超越,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之境地。
在船子和尚那里,悟禅的渔夫在风浪中漂泊,他想要归处是生命的彼岸,也就是禅宗精神家园的彼岸。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彼岸呢?船子的回答是:
苍苔滑净坐忘机,截眼寒云叶叶飞。
戴箬笠,挂蓑衣,别无归处是吾归。
看来没有绝对的依归,心性的澄明,才是真正的归处,这是一种没有归处的归处。它表达的思想是,心灵的宁定是唯一的真实,它的核心就是“即心即佛”,所谓: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在悟禅的渔夫那里看来,他自己既是一个渡者,又是一个拯救者,即心即佛,当下即成。从禅宗的悟者看来,每一个人都是江中船上人,人的生命没有真正的彼岸。船子和尚作偈语道:“本是钓鱼船上客,偶除须发着袈裟。佛祖位中留不住,夜中依旧宿芦花。”这就是人的宿命,也是顿悟后的真正解脱。
悟道的归宿在哪里?船子的《拨棹歌》对“家”作了浪漫的诠释:
一任孤舟正又斜,乾坤何路指生涯?
抛岁月,卧烟霞,在处江山便是家。
一个禅者就是“抛家别舍”,无“家”处即是“家”,此即别无归处是吾归。
船子和尚借张志和的《渔夫词》形式,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一位悟禅传道的渔夫行为,既发展了张志和的隐士思想进入禅宗境界,又开创了佛门传播的新途径,赋予渔夫禅宗的含义,他的《拨棹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广为流传。

(作者提供图片)
说到《渔夫词》和渔夫形象对后世的影响,不能不提到中国绘画史上元代著名画家吴镇,他也是“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一。在中国文人画史上,吴镇是一位创作过大量渔夫图和渔夫词的艺术家。他继承了张志和、船子等人开创的渔夫艺术传统,将它发展到一个更新的阶段,对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文人画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如上所述,从唐代张志和开始,渔夫先是“渔隐”的代表,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渐渐变成了“禅者”的形象。吴镇生活在元人异族的统治下,汉人文化受到摧残,科举制度被取消,文人被压抑在生活的底层,使他不得不借助道、佛等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正是借助于渔夫艺术这种形式,来表现他对外在世界的思考和超脱,也是他人生境界的表征。
透过吴镇大量以渔夫为题材的绘画和题跋,我们可以窥见吴镇不同于前人的渔夫情结。他现存最早的《渔父图轴》作于1336年,时年吴镇57岁。这幅作品题有《渔夫词》一首:
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
千尺浪,四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
另一幅《洞庭渔隐图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于1341年,是吴镇62岁作品,上有《渔夫词》一首: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揽湖心一叶横。
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吴镇的渔夫艺术,决不能单单看做只是“渔隐”艺术,我们深入到吴镇的艺术世界里来研究,就可以看出,他的“隐”只是表面,内心深处却激荡着愤世嫉俗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隐约可以看出道、禅哲学对他的思想影响。看他另外几首《渔夫词》:
风揽长江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
藏深浦,系长松,直待云收月在空。
残霞返照四山明,云起云收阴复晴。
风脚动,浪头生,听取虚篷夜雨声。
吴镇在一叶小舟随风飘万里的江湖中画他的感受,他的《渔夫图》没有渔歌唱晚的祥和,没有可以依赖的宁静港湾,也没有风平浪静的画面,正如他的《渔夫词》所表现的那样,总是在激浪排空中,在西方萧瑟处,多是暮色苍茫,夜色沉沉之时,以一叶之微,横江海之上,这也正是他所处昏暗的社会环境的心理写照。
吴镇的渔夫艺术,同时追求性灵的解放,表达为超越功利、欲望等一切束缚的思想,达到无欲空灵的禅宗境界。吴镇的《渔夫词》写到:
桃花波起五湖春,一叶随风万里身。
钓丝细,香饵匀,原来不是取鱼人。
红叶村西夕照余,黄芦滩畔月痕初。
轻拨棹,且归与,挂起渔杆不钓鱼。
意不钓,钓不在鱼,这与船子和尚大钓者不钓如出一辙,可见吴镇的禅宗思想已深入渔夫形象其中,绝不仅仅是“渔隐”的思想范畴了。
吴镇在另外一首《渔夫词》中写道:
如何小小作丝轮,只向湖中养一身。
任公子,尔何人?枉钓如山截海鳞。
在这里,吴镇明确表示自己要做一位“枉钓”者,何为枉钓,就是意不在钓,钓不在鱼。何为“任公子”?任公子就是《庄子.外物》篇中,“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大彻大悟之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了吴镇的渔夫艺术,它已完全达到了禅宗“心无挂碍”的彻悟之境:
白头垂钓碧江深,忆得前身是姓任。
随去住,任浮沉,鱼少鱼多不用心。

(作者提供图片)
因此,吴镇的渔夫艺术中,包含着丰富的道、禅智慧,他以书画的形式,传达着自己对中国儒释道哲学这一微妙思想的理解,它超越了“隐者”的思维,强调内在心性的修养,他的思想超脱和深邃,在中国文人画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正时由于有了这样深刻的内涵,吴镇所创作的渔夫图才给人超凡脱俗、隐逸洒脱的感觉。由此引申开来,中国的文人画,是以深刻的中国儒释道哲学为背景的,是文人对生命沉思的一种呈现方式,也是对生命真境的追求,以意境绘画的方式来表达生命的价值。不了解这一点,看中国文人画就如同“雾里看花”、“隔靴挠痒”,只是了解个表面现象而已,无法理解作品其中深刻的内涵。这也是通过学习了解吴镇的渔夫艺术,得到的一点体会吧。
2023.11


【作者简介】王金龙 男 1955年出生,山东阳谷县人,中石化退休干部。虽然是理科生,但对文学由衷的喜好,从中读出人生的另一番感受。没有文字功底,更没有系统的文学知识,只凭兴趣广泛阅读。有感悟时也写点文字,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有涉及。但才浅学疏,平平淡淡,只是记录生活、愉悦身心而已。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