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然
前几天,看到胥全迎老师写的一篇散文《林州河山重安排》,是反映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大山里悬崖峭壁上修筑红旗渠的惊天壮举,那时的人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天斗地,终于让红旗渠胜利峻工。
由此我想到我们武墩镇也有一条红旗渠,当时的名气在淮阴县的31个公社中也是响当当的。日前我采访了现年84岁的原武墩水利站站长苏云龙老先生。

据苏老介绍,这条长700米,高3米多空中水渠,渠宽1米,深1米,水流量0.6立方。当时建立在王庄村,王庄村是镇最北面的一个村,这里的地理位置奇特,村西边和村东边相距2公里左右,而水平线却相差三四米悬殊。因当时武墩公社最北边三个自然村的灌溉都是用的一个小型泵站打水,其它两个村都能顺利灌上,只有王庄村比较费劲,连续三四天有的地却滴水未进。
为此村乡领导都费尽了心思,用尽了脑汁,乡里在几年时间内对泵站实施三次改造,从泵站到电灌打水站,但对地势较高的王庄村仍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于是计划对王庄村各连片村庄实施分片打井灌溉,均因地势较高,投资太大而搁浅。
后來突发奇想,因地制宜又从南边的邻村相继打好两口70米深的水井,欲将井水引向王庄村,也因水量稀少而作罢。
接着又想从北面城南柴米河将水引向南,也终因造价太大,缺少资金使计划胎死腹中。
三千多亩水田灌溉不得力,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领导人最终决定还是从从王庄村西边的二河引水,架设三米多空中高架,以及近四里路长的东西走向水渠,将水引入农田。
说的容易,做起却难,一要报县市领导批,二还要资金跟得上。1974年工程开始上马,刚做了半年多又因为资金问题停了下来。只到1979年又开始动工,其中二年多施工是断断续续,时干时停。到1983年又恰逢划分县区,工程只好全部停了。
讲到这里,苏老喜形于色,沉浸在过去的喜悦之中。他再三强调,这空中水渠的完成,千万别忘四个负责人,施工带队长陈立本,立模负责人孙学忠,施工会计武学来,工程监管材料石步清。这四人扎扎实实带头苦干,起早贪黑任劳任怨,春夏秋冬,酷暑寒夏,坚持在施工现场兢兢业业。砖头是人工一块块朝上传,石子黄沙水泥人工搅拌后,又一布兜一布兜地抬到近前,用小桶一桶桶往上调。有时遇到难题后,抱着对质量负责的态度,多方位测试,最终确定,不怕费时费工。有时遇到工程非加班不可,也就顾不上回家吃饭,抓时抢点一切为工程,有时需要夜里加班,只得和衣睡在现场,条件极为艰苦!
没有吊车,没有起降机等现代工具,一人两手,思想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据今年已94岁高龄的陈立本老人回忆,当时他是施工队长,带领着十几人起早贪黑在现场,披星戴月忙施工,遇到冬天双脚肿得象馒头,双手被冻得开裂。在计划时代的大集体也没有工本费,都是生产队计工分,后来到市场经济时,他和施工队员的工资是一样高,每天工资均在2元一天,中午大家不回家,在简易棚里简单吃一些又立马开干。黄沙全是人工筛,石子全是用水洗,沙浆全是人工拌,天渠预制板全是人工倒,全程2公里工程场地干净利索。


专门有做饭的两人负责捡石子,路途连一颗石子都找不到,真正做到一分钱不多花,一点材料也不浪费。700米长的高架天渠光支撑立柱就有100多根。每根立柱均是靠4根铁管和一些树木作支架,中间用水泥管,四周用砖头头和少部分的钢筋加固,一节一节往上浇砌。洼区恰逢在古隨杨河和几道堆渠之间,隨杨河床面是流沙,人踩在上面晃几晃,双脚就会陷下。为巩固立柱基础,他们硬是往下开挖三四米深,看到黄泥地,才把钢筋笼放进去倒模,平均划到10米2根,跨度最宽的也仅有15米2根。
王庄村民也顾大局、献爱心,在当时的闵世杰书记带领下,忍痛割爱砍伐了沿途的树木,没向政府索要一分钱,并且积极踊跃的配合红旗渠的各项建没。
1990年2月,一条崭新的高架渠和一条泥土垒起的长水渠出现在王庄人的眼中。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蓄得住,行得通,管得住!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用不同的方式庆祝“红旗渠”的诞生!

武墩红旗渠从1974年开始,至1990的峻工,历时16年,前后三次施工才建成!它的建成解决了王庄村三千多亩的灌溉难题,也适应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给农民增产增收增加了无可估量的后力。王庄村民喜出望外,尽情地在农田上编织自已美丽的梦想,尽可能地让自己的钱袋子鼓上又鼓!
随着2006年宿淮盐高速的建没,武墩红旗渠西边700米长的高架水渠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花资千万的地下涵洞。那条3里长的士垒的长渠也焕然一新,换成了青石水泥渠。

这是当年的东边的土渠,今日已变成青石铺设的水泥渠

红旗渠的诞生和结束虽然经历了16年,但它惠及了村民,起到了实打实惠的作用,成为武墩人民战天斗地的历史标志,在人们的脑海中已形成不可磨灭的纪念碑。
王庄村民不会忘记那些奋战在一线默默无闻的鞠躬尽瘁的建设者,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们脑海里的红色的纪念碑上!
2023.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