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尚任的“诗礼堂”
朱亚夫
山东曲阜是孔夫子的故里。经历代扩建修葺,孔府已成中国古代第一私宅。它占地面积240余亩,厅堂楼殿计有463间,院落九进,其中“诗礼堂”是清初文学家、孔子64代孙孔尚任年轻时读书之处,后因他在这里曾给康熙皇帝讲经而名传史册。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平生好诗文,通音律,喜作戏曲。20岁前后,他考取县府学生员。后参加岁考,均名落孙山。但其没有放弃做官的念头,于是典卖家中田地,捐资纳了一个“例监”(国子生)。31岁,他于县北石门山,读书著述,谈古论今。期间,他曾从亲友处采取轶闻,又从诸家记载中撷取史实,准备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传奇。这就是《桃花扇》创作的酝酿时期。后任国子监博土,累迁户部主事等职。写有名剧《桃花扇》,与《长生殿》作者洪升,有“南洪北孔”之称。另有《岸堂稿》、《湖海集》、《石门山集》等。“诗礼堂”典出孔子教诲儿子孔鲤的“趋庭受教”故事。据《论语》记载,孔鲤一日拜见其父于庭院。孔子问:“学《诗》乎?”鲤答:“未也”。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鲤乃退而学《诗》。过了几日,鲤又趋而过庭,孔复问:“学《礼》乎?”鲤答:“未也”。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鲤乃退而学《礼》。
孔子的这番“庭训”,历来被视为儒家祖训。以后,“诗礼世家”之说也逾于孔府而深入民间,为世人所推崇。及至元初,孔子第53代孙、“衍圣公”孔治乃“作堂私第,名以‘诗礼’,方不忘过庭之教。”供后人在此学习诗礼之用。

诗礼堂
孔尚任年少时,曾在“诗礼堂”学过诗礼,受过祖训。康熙二十三年(1684),他应衍圣公孔毓圻之请,在孔府参加纂修《孔子世家谱》和《阙里志》。是年秋,康熙南巡,特意去曲阜“朝圣”。孔尚任在“诗礼堂”为其讲《大学》经义,康熙帝听后大为赏识,天颜悦霁,顾侍臣曰:“经筵讲官不及也。”意为孔讲得比国子监老师好多了,遂指示随从大臣:“孔尚任等陈书讲说,克副朕衷,著不拘定例,额外议用。”当时他又引康熙观赏孔林“圣迹”。因讲经、导览都能称旨,康熙破格升他为国子监博士。孔尚任原来在科场屡试不中,而今一步登天,升入京都的官场。意外的恩荣遽然激发了他对清统治者感恩戴德之情,他一面对“不世之遭逢”受宠若惊,一面准备“犬马图报,期诸没齿”,充分反映了这个局限于个人升沉知遇的儒生对新统治者的依附态度。但因为不得志,他对清廷的掌权派不满,并逐渐对康熙的“知遇”之恩表示怀疑。他希望用世,施展才能,不羞谈仕途经济,但在浊流中仍保持着自己的情操,故而他时而讴歌新朝,时而怀念故国;时而攀附新贵,时而与遗民故老神交莫逆。清初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形成了他复杂的变化着的思想立场。这就是孔尚任从事戏曲创作时的思想状况。《桃花扇》的主题思想,是歌颂那些忠贞不屈的反清英雄,字里行间充斥着“反清复明”的危险气息,因此他晚年罢官与此不无关系。
孔子故居
诗礼堂是一座殿式建筑,面阔五间,绿瓦朱甍,彩绘斗拱。以后,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到此,留有御联:“诏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越庭传至教,学礼学诗。”现存建筑系明弘治十七年(1504)创建,后又几经改建。诗礼堂前尚遗存一棵唐槐,根树蟠结,枝叶繁茂;一棵宋代银杏,虽历经千年,犹果实累累。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紫来斋等。上海市人。历任《上海老年报》社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社主编、《九九关爱》网站顾问团团长等。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杂文学会顾问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200余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8000多篇,其中不少文章入选《时代领跑者》《文苑剪影》《上海杂文选》等近百部书中,著有《亚夫杂文选》《人生畅想曲》《黄昏风景线》《书斋文化》《杂坛徜徉录》《名家斋号趣谈》等;主编《寿星列传》《三十六计新解》《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实用大全》(新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