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一世界,一卷一乾坤。手持书卷,在暖暖的阳光下,我缓缓地打开《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闻着纸上散发出的淡淡书香,一字一句的情怀,都使我沉醉在其中。
周恩来青少年时期辗转各地读书,12岁前曾在五个地方读过书。1911年,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时,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上课时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人很干脆地这样回答:“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周恩来则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称赞:“有志者当效此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立下的志向。
周恩来从小生活艰难,漂泊不定,求学之路更是坎坷曲折,可是不管日子过得怎么苦,他都不放过任何读书的机会。我们现在身处和平年代,拥有幸福生活,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周恩来能成为一代伟人,与他少年时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并能立下大志是分不开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曾问我:“你知道为什么你的名字里有个‘志’字吗?”我看着妈妈摇摇头,妈妈抚摸着我的头,笑着说:“等你长大后就明白了。”后来我上了小学,妈妈又一次问我,我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是希望我有志气吧。”如今,我已经是一名初中生,当我读完这本《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才恍然大悟,“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原来这才是妈妈给我取名“志”字的用意。
读书是一种力量,这股力量使我积极向上、勇往直前。我们肩有担当,志存高远。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像周恩来一样,“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开发区中学七年级(2)班学生;指导老师: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