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李桐林
● 李洪祥
我的父亲李桐林,1920年11月生,临沭县庙前村人。童年时在庙前村小学读书,1940参加村民兵,1942年在临沭县夏庄区参加革命,任临沭县庙前村抗日小学校长兼教员。在教学期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积极向学生宣传抗战道理、传授抗战知识。当日本鬼子下乡扫荡时,带领学生钻山林,爬苍山躲避。日本鬼子撤离后,继续带领学生上课学习。春天,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春耕生产,帮助烈属、军属打扫卫生等工作。带领学生组建儿童团,在村头站岗放哨、查路条,因工作成绩突出,获得临沭县革命政府通报表扬。
1943年在滨海专区师范读书,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师范毕业后,先后任临沭县夏庄区、大兴区、沂滨区文教助理、临沭县政府干部股股长。父亲在临沭县工作期间,除了完成本职工作,还下乡做好当地的群众工作,曾先后带领工作队到白旄、南古、周庄等地发动群众巩固农村革命政权。
1948年,父亲接到命令前往大别山,从鲁东南出发,经胶东、渤海、璞阳,转战河北大名、邯郸,经太行山区,不顾敌机狂轰滥炸,反动派围追堵截,以夜行百余里的速度,到达河南宝丰县任三区区长。在湖南期间先后任邵阳县七区、十四区区委书记、邵阳县委组织部部长、邵阳专署建设科科长、邵阳地委党校党委书记、新宁县委书记、湖南省委文教部基层组织处副处长、湖南省计委农林水计划处处长、湖南省鲤鱼江磷肥厂革委会副主任、郴州地区计委副主任、省灰汤疗养院党委书记、省财会学校顾问等职。任职期间,带领当地群众,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巩固革命后方,支援前线战斗,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父亲南下时,我仅一岁,家庭享受军属待遇。
父亲给我讲述他在湖南邵阳时,曾经三次虎口脱险,死里逃生的故事。父亲南下湖南后,当时,湖南邵阳龙山一带土匪猖獗,恶霸横行,斗争形势严峻,党的组织活动处处受到跟踪监视和威胁。有一次,父亲带领武工队执行任务,夜间行军,险些闯入敌人的包围圈。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父亲率队前进,突然前方传来三个巴掌声,父亲灵机一动,也连拍了三个巴掌,可能是敌人的哨兵,这时,敌哨兵渐渐走近,听到敌哨兵高兴地说:“原来是自己人呀!你们是哪部分的,要去哪里?”
父亲边走边说:“我们是自己人,我们要回家。”说着说着来到哨兵跟前,父亲伸出两指呈八字型说道:“我们是这部分的,是干这个的!”趁机,父亲一把抓住敌哨兵的耳朵,敌哨兵连忙说道:“八路饶命,前面是我们的人,准备包围你们八路军武工队,已设下了埋伏,我只是奉命站岗放哨的。”父亲听说前面有敌人的埋伏,劝敌哨兵缴枪投降,并留给了敌哨兵两块大洋让其回家。同时,命令工作队迅速返回。避免了被敌人消灭的危险。
1949年初,在剿灭龙山土匪期间,一次到农村走访,被当地土匪发现并跟踪。那时的政府工作人员,上级规定走到哪村便在哪村吃饭,饭后由政府给予粮食补助。午饭是稀粥和干粮。大家把枪支挂在墙上,正在吃饭,突然从院外窜进来一个土匪说喊道:“你们被包围了,缴枪不杀,快投降。”父亲正在喝粥,看到汉奸正举枪对着他,并要夺取墙壁上枪支,父亲顺手将一碗热粥泼向汉奸的面部,汉奸被烫得睁不开眼睛,大喊大叫,父亲迅速上前夺其枪支。守在门口的汉奸听到动静,向院里冲进,父亲开枪,土匪应声倒地。指挥大家迅速撤离,又遭到院外的土匪射击,父亲率队员边打边撤,终于到达安全地带。一看缴获的枪支,竟是日本造的盒子枪。
有一天,在乡村一个地主大院里召开群众大会,趁机,土匪买通当地杀手,藏在房顶,瞄准会场主持人,准备杀害父亲。房主杨正仁,发现了杀手在房顶,因为认识,杨正仁苦苦劝阻杀手:“要看清形势,不要被坏人利用,你在我家杀了工作队干部,政府饶不了我,看在我们是乡邻的份上,快下来吧!”杀手听到杨正仁苦口婆心的规劝,终于放弃了暗杀,走下房顶。村民用实际行动,保护了父亲和工作队的安全,杨正仁当场受到工作队表扬。
1954年,父亲被任命为新宁县委书记,积极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推动新宁县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了新宁至东安公路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963年10月20日,毛泽东乘专列到达长沙,听取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华国锋、李瑞山汇报工作。10月26日,父亲出席湖南省高干会议。会后,毛主席接见代表并一起合影。之后,父亲对这张合影照十分珍惜和自豪,晚年常常对着照片发呆,想到与毛主席、华国锋等国家领导人的感情,想到自己一生紧跟党中央毛主席干革命的峥嵘岁月,不禁热泪盈眶。
父亲一生南征北战,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父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父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心胸坦荡,宽厚慈爱,关怀后人,疼爱子女。
父亲的文笔很好,著有《龙山剿匪回忆录》《血染龙山万木春》等书籍,被载入湖南新邵文史资料第三辑,其生平业绩收入《沂蒙根据地历史资料汇编》第十五卷,个人信息载入《沂蒙南下干部》一书中。一次他去滨海烈士陵园瞻仰革命先烈,为战友扫墓时,怀着对英烈的深厚感情,写下“清明时节万木春,后生至此忆圣君,众承革命凌云志,事业未竟继有人。”的诗句。此诗书写在滨海烈士陵园的英烈墙上。
父亲出生入死,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教育、鼓舞着我们奋勇前进。父亲不怕流血牺牲,不怕吃苦,以朴实无华、待人诚恳的优良品格,都是我们后代永远学习的楷模。
父亲于1983年8月离职休养,2006年10月去世。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历:李洪祥,出身于革命干部家庭,1947年2月生,临沭县庙前村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教师,先后任中学教师、县老年大学英语专业教授、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业绩已载入《临沂地区干部大词典》《2000中国风杰出人物特集》和《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先后获得全国诗词评选大赛三等奖、全国书画艺术大赛二等奖、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等奖项。被授予《2021年优秀诗词家》,入编联网人才库,书法作品入编《名家书画集锦》作品集,参加巡展、先后发表诗歌60余首,创作诗词稿200余首,先后任英语大学专业教授、县职工大学教师、一中老教师协会工委主任、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等职。获得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12项荣誉。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