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大枣红
王长新
在“四野清香飘万家大枣射云红”的时节,我来到茌平万亩生态枣园,抚摸着“枣树王”那刚劲凌厉的树干,望着“枣树王”那枝繁叶茂的树冠,仿佛触摸到历史的积淀,品读到岁月的沧桑,听到远古枣乡那纵深悠远的呼唤。
那一棵棵、一排排其貌不扬,树干屈曲,铁杆虬枝,像一块块鱼鳞似的玄色树皮裂开着的枣树,因鲜果形似圆铃而得名一一圆铃大枣,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它耐干早、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不管是硬土也好,贫瘠的土地也吧,只要把一颗枣核埋进土里,它就不选地势地发芽生长,而且有些枣树并不用栽种,是由那些老枣树根系派生出来的。房前屋后、沟渠路边、田间地头、荒洼盐碱地上,均可看到它的身影。它对自身生长环境、水肥条件要求极低,但它那繁茂的枝叶,却能为生物遮阳避雨;那深扎泥土里的根系,盘根错节,也能防止水土流失;那坚硬的木质,被用来制作家具、农具;就是那旁边斜出的树枝也是老乡们做饭、取暖的燃料;特别是枣树在需要“开甲”或嫁接时,即使是“开刀”或“砍头”,它都欣然接受,毫无怨言地“从头再来”,很快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这种超常的意志力总是带给人更多的生命感悟。

“四月八,枣树芽儿麻”。当春风荡漾,花木竞发,万紫千红时,这里的枣树慢慢地发芽展枝;当百花凋谢之时,这里的枣树悄然吐蕊开花于春花已逝时,为自然界的繁花似锦续写诗篇。那一枝枝、一串串的如小喇叭样的黄灿灿的枣花,密密匝匝、攒攒挤挤、层层叠叠,让我痴迷,让我陶醉。它那米粒般的枣花不张扬、不媚俗、不邀宠,低调、谦和、内敛,虽不似梨花的皎洁,缺少牡丹的华贵,也无桃花的妖艳,却清新淡雅、恬淡干净,暗暗地向四周散发着芬芳的磬香,浸入口鼻,沁人心扉,渗入骨髓,惹得蜜蜂萦绕飞舞,嗡嗡蜂鸣,忙个不停,酿出油亮透明、营养丰富、香甜醇厚的枣花蜜,给家乡的生活浸染透甜香,通体舒畅,心脑迷醉,让人感受一回仙人般的意境。
“七月十五红半边,八月十五枣落杆。”最陶醉喜人的还是硕果累累挂满枝头的光景。仲秋时节,那一嘟噜一嘟噜如玑似珠的圆铃大枣,闪金耀红,灿烂着人们的眼睛,望着不胜重负结满枣儿的枝条垂下来,真让人替它喊累,为它感应疼。老枝新柯上,一串串像玛瑙镶嵌在树桠间,嫩红、绛红、血红、紫红、玫瑰红的大枣,斑驳陆离,溢光泛彩,如玑似珠,晶莹剔透,琳琅满目,恰似一部溢彩流韵的枣的乐章,强烈地点燃起人们的甜蜜意识……
再看这里家家户户的田地里、庭院中、房顶上都晾晒着红红的圆铃大枣,把天空的云都染红了,甜美的果实带给人们幸福和快乐。在这里流传着许多关于枣的俚语:“一日三枣,长生不老”、“五谷加红枣,胜过灵芝草”、“一天一个枣,不用大夫找”等。而每逢重大节日,更是缺不了枣。腊八熬粥,枣是不可缺少的;春节蒸花糕,意味着来年的幸福和吉祥:哪家的儿女结婚,枣更是吉祥的象征,男方的床上席下则掖着枣和花生,而女方的嫁妆里也少不了这些,寓意着新人早生贵子,儿女双全,早立家业。
特别是当群花凋零、万木枯萎的严冬季节,这里的枣树以其特有的身姿,傲然挺立于黄河古道的荒野之上,无论是龙干虬枝的老枣树,还是生机盎然的新枣树,都平心静气地排列着,组成了一个个庞大的方阵,像是在等待着春风的召唤,夏雨的命令,那种与生俱来的倔强和积极向上的风骨,通过汗水,浸入枣根;枣的品格通过感官,印入人的脑海。枣树历来是枣乡人的精神之树,也是枣乡人的形象写照,人即枣,枣即人,人枣交融,共同形成枣乡人“沉稳、果敢、坚韧、忠实、厚道、勤恳、淳朴”的品格,成为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撑,激励人民奋发向上、顽强拼搏。

作者简介:王长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健康聊城》总编辑等。先后在今日中国、作家、新华、山东等出版社出版《初战告捷》《木都长歌》《第三次浪潮》等29部作品,1400多万字,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青年文学、戏剧丛刊、中国学术研究等报刊发表文学、新闻、理论等各类文章6000多篇,其中200多篇在全国及省市级获奖,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