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与金华》之十七
刘伯温与俞源太极星象村
俞源村,位于金华市武义县西南20华里处。走近俞源村,村庄群山环抱,村口古树参天(最老古树的树龄已有600多年),弯曲的溪流形成S型,曲线南北分别镶嵌着两亇巨大的圆型:一为圆型水池,种滿宣莲,一为圆型土墩,树木成林,从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阴阳太极图。
俞源村,始建于南宋,已有800余年的悠久历史。据载,在松阳县任儒学教谕的杭州人俞德因病过世,其儿俞义护柩回杭。途径武义时天已经黑了下来,俞义无奈只得在溪边停柩一晚。待第二天一早醒来准备启程赶路时,却发现灵柩已被紫藤缠绕起来。俞义往四周观望,发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美,心想这里是块神地,可能是苍天有意留父亲于此吧!于是置地葬父。守墓三年后,与当地人通了婚,至今已传至33代,全村已有后裔2000余人,为全国最大的俞姓地之一。
走进俞源村,况若走入了中国古民居博物馆。据统计,现存各型楼、院、堂、馆、厅、阁、台、祠、庙、桥等宋、元、明、清古建筑395栋(处),共1072间、计3.4万平方米,超过“中国第一古村”之称的江西乐安流坑村。其中南宋时为纪念秦代治水英雄李冰而建的洞主庙、元代的利涉桥、明代的古戏台、会随气候变化而变换红黄黑三色的九条鲤鱼浮雕桁梁等古迹名扬四方。俞源古代人物故事被收入《二刻拍案惊奇》,苏平仲为俞源写的《皆山楼记》《静学斋记》等五篇文章,被载入《四库全书》。因此,俞源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今,俞源村流传着不少关于刘基的传说。
据《俞氏宗谱》载,元末时俞氏有位先祖叫俞涞,曾与刘基同在处州(今丽水市)青田县的石门洞书院读书,两人过往甚密成为好友。后来,刘基、宋廉和苏平仲等文人多次光顾俞源,游山玩水,说书论卷。
刘基,字伯温,1311年出生,卒于1375年,谥号文成,浙江青田(其故居所在的南田镇,现已划归温州市文成县)人。22岁时即为元末进士,在天象、政治、军事、文学诸方面均有颇深造诣。先为元朝地方官,后为朱元璋重要谋臣,被朱元璋称为“第一开国文臣”,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师令,并被聘为皇子的老师,有“帝师”之称。
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刘基因政见不合辞官归里,途经武义时顺便到俞村看望好友俞涞。
当年,俞源村旱涝不断,大灾频发,且瘟疫流行,村民苦不堪言。俞涞就请刘基想想办法。
刘基经仔细勘察,发现俞源地域风水虽佳,但村边的小溪流向太直过硬,把村中的瑞气大部冲泄而走,提议须改造一下溪道流向,改直流为曲溪。于是,在村口设计了一幅阴阳图。现经测量,阴阳图占地足有8公顷之多,与村落四周的十一道山岗共同形成黄道十二宫。在村外的溪流两边,按北斗星宿位置开挖了7个“七星”状布局的“七星塘,还在村内相关位置开挖“七星井”,并要求今后凡新建房舍须按二十八星宿布局来建造。
令人称奇的是,自此俞源村旱涝保收,村泰民富,不仅富甲一方,且人才辈出。据统计,俞源村明清时期出过秀才、举人、进士293人,为官者甚众,最高的官至尚书。
另据传,一俞姓村民某年建造新舍时,觉得屋旁的小水塘(七星塘之一)碍事,就将其推土填埋。结果,新房刚刚建好,好端端的山墙突然间就跨塌了下来。村民这才意识到是犯了大忌,只得把填埋的土重新挖开搬走。奇怪的是,此后房屋稳如磐石再无倾斜倒塌之事。
2023年11月20日编撰于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