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投稿头条】
【新疆游记九】
登上火焰山
王秀滨 / 哈尔滨市
火焰山,是一个与孙悟空紧密相连的名字。它夏季最高温度47.8℃,阳面区域地表最高可达89℃,是我国最热的地方。在《山海经》中,将其称为“炎火之山”;新疆维吾尔语则称其为“克孜尔塔克”,意为红山;隋唐时期,也曾叫它“赤石山”。
从坎儿井去火焰山,有30多公里。游客们在旅游大巴客车上,都做好了防晒准备。我也将女儿送的防晒霜厚厚地涂在手上和脸上,并戴上了防紫外线面罩。
要去火焰山,我内心还有点小激动。因为听说,那里不仅有《西游记》的场景,有唐僧路过时的“拴马桩”和“踏脚石”,还有高12米,直径65厘米,被誉为世界最大的金箍棒形“温度计”。
地质学家研究发现:火焰山,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短小的褶皱,形成于3000万年前,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等地质年代。全长约100公里,最宽处约有10公里,山体颜色以桔红、棕红色砂岩和泥岩为主。火焰山,一直从吐鲁番城东延伸至鄯善境内。
据介绍,为方便人们近距离欣赏火焰山,2003年,当地有关部门,将其中最美的一段围了起来,建成了火焰山风景区。景区占地面积 8659 平方米,分为地上与地下两个部分。景区建设,紧扣《西游记》故事情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区最美的看点有两处:一处是云梯。它全长660米,借助于火焰山的自然坡度。由登山台阶和木质扶手组成。游客可以顺着云梯走到山顶,欣赏火焰山的魅力。另一处是火焰山地宫。它是按照《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途经火焰山的故事而设计的。地宫包括:游客集散地、文化回廊、地下休闲宫及地面火焰山标志等景点。
火焰山不仅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也是一种文化的纪念与象征,它承载着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特别是这里的西游记文化、古丝绸之路文化、古代岩画艺术等,都为景区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西游记文化,是火焰山景区的文化元素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就源于此处。景区内的孙悟空雕像和扇子峰等景点,都与这一文化密切相联。其中标志性建筑,就是唐僧师徒四人的塑像和孙悟空的金箍棒,它不仅再现了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髓,也成为游客们拍照留念的“打卡点”。
古丝绸之路文化,在景区也有深厚的体现。这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历史上的商队曾多次在此经过。如今,景区内仍保留着古代的烽火台和驿站等。这些遗迹,是古代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
古代岩画艺术,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活、战争以及祭祀等的记录,和祈求神灵的意愿。这些岩画,为我们后人,深入了解先辈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与资料。
火焰山,除了有丰富的文化元素,还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由于地壳横向运动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在这些沟壑中,藏着美丽的风景和珍贵的遗址,主要有:葡萄沟、吐峪沟大峡谷、桃儿沟等。
“葡萄沟”位于火焰山西端,沟长8000米,宽500米,其间布满了果园和葡萄园。这里世代居住着维、回、汉等民族的果农,沟中的无核白葡萄堪称天下最甜的葡萄。
“吐峪沟大峡谷”是火焰山中最壮美的峡谷,有火焰山的最高峰青龙嘴,它海拔831.7米,被松柏覆盖,四季常青,素有“天然火墙”之称。
迎着火热的太阳,踩着滚烫的地面,我们走进了火焰山风景区。穿过了正门的雕塑区域,绕过了“金箍棒”温度计大厅,沿着云梯,跟随熙熙攘攘的游客,就登上了火焰山。站在火焰山上,一股巨大的热浪扑面而来,并始终萦绕在身边。我眺望远处:整个山体是红褐色的,红褐色的山峰、红褐色的沟谷,就连沙丘也是红彤彤的,它就像一条浑身冒着火的赤龙,正在蒸腾的热浪中抖动。在它旁边的砂岩上,闪着的灼灼红光,好像一条条红色的火舌,使山体显得既雄伟又诡异.......
火焰山,既是火的化身,也是火的雕塑。它就像是洪荒时代天火留下的一团灰烬,也像女娲补天烧剩的一堆赤石,这里的空气仿佛也要烧着了......
站在火焰山上,我在想:历史上这里曾是高昌古国的所在地,是西域最大的国家。公元627年唐僧走出长安,经瓜州、伊吾就来到这里,并得到国王鞠文泰的恭迎。鞠文泰敬仰唐僧舍身求法,与他结为兄弟,还动用举国之力支持唐僧西行。唐僧西行前,在高昌讲经一个月,听者很多,不仅有王公贵族,也有寺庙僧人。每次开讲,鞠文泰都手执香炉,在前方引领。唐僧西行时,一王一僧,抱头痛哭。那时的送行场面十分感人......
我也在想:孙悟空借铁扇公主芭蕉扇,扇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在想:古时的商贾,他们是如何冒着如此酷暑来往此地,并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各式传说......
身临其境的我惊叹,“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往事依稀若素月流空”。此时的这里,已经没有任何障眼的东西了,它的天空上是炫目的蓝色,悠闲自在的云团落得很低;它的地面上没有树,没有草,甚至没有一只鸟飞过。站在这里一抬眼,我似乎就能一直望到地平线,就能看到天地的“尽头”了......
(2023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