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句话,颇为感同身受:我们终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我想,这也是大多数教育人共同的感受。正如本期征文奉献者何雪峰老师随稿发来的感慨:承蒙老哥厚爱!终究还是写不出有思想有深度的东西来,写着写着就成了这篇更像是纪念性的小作文。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系列灵魂拷问:“是谁在执行国家中小学教育标准的过程中打了折扣?是谁剥夺了学生接受体音美教育的权利?又是谁在毫无底线地压榨学生的睡眠时间和法定节假日?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名的社团活动是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升学率的畸形追求真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吗?” “金木水火土五行平衡,则天地万物和谐共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则莘莘学子人尽其才!”时光一逝永不回,童年的快乐只能回味。让我们在这份美好的憧憬里,期待教育改革的春天。“洛南教育大家谈”之四
从教三十年后的今天,愈加怀念海水先生
文/何雪峰
听到村小学旧房被拆的消息时,我正在办公室里用手机微信督促班级家校共育群的家长们观看消防安全视频。 接下来的整个下午,耳朵里都是墙壁坍塌的闷响,鼻孔里充斥着呛人的尘土气息,我甚至看到,粘着麦秆的土坯在轰然倒地的那一刻,墙皮上深红色的大字也瞬间支离破碎。待冲天而起的烟尘逐渐散去时,一位中等身材的教书先生,手持教鞭,高昂微微倾向一边的头颅,面色严峻地矗立在那里。在他身后,土木结构的墙壁上是一行红漆书写、白漆勾勒的楷书立体字: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海水先生,是上村下院里庄稼人对他的称呼,小孩子是不能这样叫的。先生姓董,是我读小学时的班主任,也是身兼语文、数学、体育、唱歌和画画等全科教学的任课老师。“先生很瘦,黄里带白的皮肤显得他很憔悴,可是他极有精神,深黑的眼珠散发出凛冽的光彩。他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直立起来,和他顽强倔犟的性格很像,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胡髭——浓密极了,像极了隶书的‘一’字”,后来每当我读到这段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经典文章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的老师——董先生。唯一不同的是,亦耕亦读、民办教师身份的董先生不可能“一袭长衫”,他总是一身破旧的中山装,一条皱巴巴的深色裤子,一双黄胶鞋或者黑平绒布鞋。 小学很小,是一个呈规则矩形的四合院,坐落在村子北头的桦树沟沟口。记忆中,学校总共只有五六个老师,大约不到二百个学生,五个年级五个班,基本上是一个老师包干一个班级。 依照董先生的说法,早上空气好,头脑清醒,适合学习需要动脑筋的语文和数学。下午人容易打瞌睡,就该做些画画、唱歌、跑步等能提精神的事情。 早读是不分语文还是数学的,于是,微丝不动的泥坯桌子旁边,有人摇头晃脑地高声朗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有人声嘶力竭地背诵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坐在讲桌前批阅作业的董先生时不时地会抬起头来,严肃的目光在教室里迅速扫视一遍,如果发现有人偷懒,他会一把抓起那个红光发亮的柳木教鞭,脚步生风地走过来,高高扬起教鞭,冷峻的表情变得更加冷峻,一言不发地盯着,直至那位吓呆了的同学发出读书声,他的教鞭才从空中落下来,顺着那个同学的肩膀滑到先生的胯下。而且每次教鞭总会磕到泥坯桌子的边沿,发出一声短促沉闷的声响,于是教室里的读书声像涨潮的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
我不是一个有学习天赋的好学生,总是打死也不悔改地把一组叫做整体认读的东西拆分开来一个一个地拼读,我更加搞不明白一辆汽车在前面跑另一辆汽车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追上它。因此,时至今日,早上的语文和数学课究竟上了什么我早已印象模糊,但先生那句“世上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教诲,穿云裂石,犹言在耳。 过了于我而言有点儿难熬的上午,下午的时光显得格外美好,而且每到了下午,先生的表情也会轻松许多,有时他甚至还会被孩子们的表现逗得哈哈大笑。 那时的教室里没有张贴课表,我猜测大概他房子的墙上应该有一张课表吧,亦或根本就没有,课表就在他的心里。 当先生手里拿着一片树叶、一朵野花、一个茄子、或者一个金黄饱满的玉米棒子走进教室时,我们的画画课开始了。本子上画的图画奇丑无比,可是在努力观察反复揣摩的某一个瞬间,那些每天里早已司空见惯并且稀松平常的东西,竟然也有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的美。 当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一串带有声调和一些奇怪符号的“1、2、3、4、5、6、7”时,我们不但知道这节课是唱歌课,而且还知道那些数字不再读作“1、2、3、4、5、6、7”,而是唱作“哆、来、咪、发 、索 、拉 、西”。先生讲授语文或者数学课时的声音和庄稼汉们粗喉咙破嗓子闲谝的声音没有什么区别,可一旦开始教我们唱歌,他像变了个人一样,表情活泛,声音也变得柔和清脆娓娓动听。 当先生指挥学生去一间黑黢黢的房间里搬东西时,我们知道该上体育课了。有鸡毛毽子,有自制的沙包,有总是漏气的篮球,有打了好多结的跳绳,甚至还有不吃草的木头山羊。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学生都可以自愿选择、自由组合。体育课可能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最爱,特别是那些语文数学考试总是不及格的同学,他们往往在体育课上最能显露出别人所不能及的本领和优势。 上完体育课,就该到了放学时间。当别班的同学都陆陆续续走出校园西南角窄小的楼门门洞时,我们班的同学却要走进教室,复习早上的功课,完成当天的作业。先生通过检查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确定每个学生不同的下午放学时间。学霸虽然早早出了教室,却猫腰溜到教室外面的窗子下,得意洋洋地偷窥着学渣们抓耳挠腮的样子。先生在教室里来回踱步,逐个辅导有问题需要解决的学生。等最后一个学生把作业本放在讲桌上后,先生才走出教室。 大门外汇聚到一起的学生们像解开缰绳的马,兴高采烈,一路狂奔。其中就有大胆的学生起头来一句“日头不过河”,紧跟着就有其他人跟着附和“海水不放学,海水放了学,日头过了河,哈~哈~哈~”。 我不知道,当年正要锁了大门回家去的先生是否听到孩子们那呜呼儿喧天的歌谣,以及如果他听到的话曾经有过怎样的感受。但我能肯定的是,先生应该就是今天所谓“课后服务”的第一个拓荒者,他分文不取,却把“课后服务”践行得真实、彻底而纯粹,并且无声地传授了“今日事今日毕,勿将今事待明日”的道理。 如果某一天早上放学,先生逐一安排学生下午要带上锄头、镰刀、粪笼、绳子、尿桶或者茅缸棍时,那一定是学校后面那片长着小麦、玉米、大豆的田地需要除草或者施肥了。先生是老师,先生更是农民,他会手把手地教学生们如何翻地、如何撒种,他会叉开两腿站在茅坑壁沿上舀粪,他也会把自家的牛赶来耕田。更重要的是,在参加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他把课本里抽象的文字描述在那一片土地里变得生动具体感同身受,他教会我们知节气懂农时,他也教会了我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朴素哲理。 时至今日,那个曾经书声琅琅的校园早已鸦雀无声,那片曾经五谷丰登的土地早已荒草丛生,那位酷似鲁迅的海水先生也已作古很多年了。唯有学校门前的那棵柏树,经风沐雨,依然苍翠不改,亭亭如盖。 不知道是机缘巧合,还是造化弄人,学不会先生语文数学、只能在劳动和体音美里找到快乐的我,却继承了先生的衣钵,三尺讲台,诲人不倦。 遗憾的是,从教三十年后,我越来越不明白我们的教育究竟是在进步或者还是在退步?教师分明只干着一份教书育人的职业,为什么却要操心万千其它职业的事情?双减政策落地至今它到底减轻了什么?课后延时服务的现实意义和作用究竟何在?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厌学、抑郁甚至于轻生?是谁在执行国家中小学教育标准的过程中打了折扣?是谁剥夺了学生接受体音美教育的权利?又是谁在毫无底线地压榨学生的睡眠时间和法定节假日?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名的社团活动是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升学率的畸形追求真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吗? 金木水火土五行平衡,则天地万物和谐共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则莘莘学子人尽其才! 从教三十年后的今天,迷茫不知所措之际,愈加怀念海水先生!



作者简介:何雪峰,洛南县二中英语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