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裴育民《行走西藏山水间》读书札记
文/房喜坤
最近,裴育民先生的散文《行走西藏山水间》在《都市头条》《白鹭文刊》发表后,线上线下,一时引发“点击热”“网议热”,更引爆“西藏热”。笔者根据作者原文和网友的热评互动情况,试赏析如下:
一、西藏的魂,“其蓄也深,其发也烈。”
尼采曾说:“没有足够的深度,就不会有碧波荡漾的水面。”作者一开头,就写道:“西藏是高贵安祥、天人合一、空灵高远的“世外桃源”。接着用简笔画般地“四个一”勾勒出它的全貌:“注定是一处脱离尘世的地方,一个山俊水美的世界,一块天籁明波的净土,是高原与大山堆积起来的一个神话般的境域。”这样一个远离尘世又高远的天籁之境,世外桃源。怎么能不扣人心弦呢?你又怎么能不动心,不向往呢?”。一位名叫邢万川的网友阅读后留言说,“我在西藏当兵服役19个年头,对西藏的山水和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当汽车兵时,跑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曾多次想试笔,想把那些迷人的风光呈现给人们,但都觉得自己笔力与原景相差太远,也与自己想要表达的美好心愿相差甚远。因而,所写的文字羞于见人。我在部队结识的好多藏族战友,和我相处多年,亲如兄弟,几十年过去了,常想用文章思念他们,赞美他们,只恨自己眼高手低,也未能如愿。今天读罢贵文,虽非自已所作,但却全是自己所愿。仿佛隐藏在心底的感受一下子跃然纸上,有重回高原的亲切之感。请允许我把此文,敬献给我的藏族战友吧!”
二、西藏的山,“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西藏有内地很少见到的湛蓝天空,有绵延千里的雪山和草地,有苍翠而挺拔的原始大森林,还有着世界屋脊和雪域高原才能见到的雪莲和格桑花。是一块纯洁的净土,它没有现代工业带来的污染,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和吵嚷。蓝蓝的天空上点缀着朵朵白云,一望无际起伏错落的大草原……穿过牧场,也许你会进入神秘的大峡谷。那里幽静,怡淡,神奇,你会感到震憾。一个人站在大自然千万年来造化的这幅壮丽的景观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只有抬起头来,才能看到陡峭的山峰直穿云宵。其实你并没有看见它顶端的模样,因为顶端云雾缭绕,隐隐约约的能看见松枝紧紧攀附在山的岩缝之间,使人感到险峻和生命在此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顽强。”作者由远及近,既写出险山与蓝天白云的壮观,又写出了远离都市给它带来的纯洁幽静和神奇,更写出了它赋予生命的坚韧和顽强。让人读后,真有“见山不似山”的超然之感。不仅写出了山的象,山的势,山的韵,更写出山的神,山的魂,山的能量。“望着一眼看不到顶的大山,呼吸着带有山野味和神秘感的大峡谷,深吸一口清新空气,一种曾未有过的惬意直袭心房,人,彻底迷醉了!”这种层层递进的写法,像熟悉的导游一样,让你穿云驾雾,神游峡山奇景。正如网友魚霖点评到:“您以旅者的笔融和睿智的视觉,描绘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山水画卷,给雪山、高原、峡谷、森林、溪流、湖泊的雄伟挥笔添彩,穿越五彩祥云,透过层层薄雾,行走在莽原雪域,放眼圣洁的天堂,与顽强的生命放声歌唱,是何等的磅礴和豪迈啊!”尽管裴先生已离开旅途约年余了,但当看到这些美评后,仿佛意犹未尽,情不自禁地与网友互动,回复到:“这种信仰的力量来源于一种精神寄托……其实到了那里,似乎人的灵魂也得以修练和再造,内心会变得纯粹而洁净,豁达而明朗。”这就是西藏大山给旅者和读者带来共享的蕴意。作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文字魅力,更加渲染了高原大山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
三、西藏的水,“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一个个平静的湖泊,躺卧在人烟稀少的大山深处,长年与青山作伴与蓝天相望,与白云挽手,那种宁静与寂寞,淡雅与柔情已成为它性格的淋漓呈现。正是如此,它们才有了一种纯净与博大的气质,有了海纳百川的胸襟,也有淡泊名利的情操。静谧的湖泊,默默地守候着这片圣洁的土地,用它那纯美的波光粼粼的笑容,面对着苍天与雪峰,也装扮着西藏的秀美与神秘。……这里的山山水水给予每一位来访者特别眷顾和偏爱,向他们娓娓不止地倾诉着千百年来肃穆的传说和神奇的故事……”等,作者还有更多对西藏圣水圣湖的动人描写,读来令人心驰神往。茅盾先生说过:“文学是镜子反映生活,更是斧子要创造生活。”作者裴育民先生凭借阅历,经验和生命体验的厚积薄发,又用拟人的手法搭建了雪峰与湖水与游人三者之间相逢相悦的对话平台,大大增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依相存的亲活力与感染力,这种富于创造力的写法,就是先生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可塑力。从而抵达散文写景状物,咏山咏水的精神本真。让水的博大和柔美,自然而然地与人结合,提高人们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升华”至精神现实里去陶冶人、改变人、塑造人。也正如网友“祝你平安”和“快乐闲人”评论道:“跟随笔者走西藏,美的让人窒息,净的让人伸手不敢触及,静的让人不敢大声说话......那山、那水、那湖、那谷、那种神奇与圣洁无不吸引着我的目光,向往西藏!”
四、西藏的人,“天堂信可得,道理行中求。”
这片圣土到处随风飘扬着五彩的经幡,建筑格式奇特的藏民居,让你走到何处都能感受到佛山圣湖的召唤,也可以体验生死边缘的惊悸;也可以理解生命在艰苦的环境中延续的真谛。这里青稞酒的醇香伴随着悠扬的牧歌传递到草原的角角落落,香透了山山卯卯;白皑皑的雪山和辽阔的草原,吸引着无数仰慕而来的游客和那些勇敢的探险者。这里的藏人,绝无城里一些人那种浮躁与市侩气息,有的是古朴与淳厚,还略带几份羞涩与胆怯。“行走在西藏,我就是一个乘梦而来的旅者,我的心穿过仓央嘉措远去的背影,让自己的灵魂摆渡到一个高深幻化的神圣领地,一泓清泉袒露原始真情,一脉高山普洒万丈光芒,那山、那水、那人高远而宁静,神秘而传奇,沧桑而辉煌。”这些文字让我们读出了作者尽管不是藏传佛教的信徒,但是,已经被这充满着圣灵气息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感化的五体投地,顶礼膜拜了。一位哲人说过,“凡作传世之文者,必有传世之心。”作者,一边在线上与一位网名云霞的网友互动,一边安慰其回复:“经历过这种环境之薰陶和心灵之撞击,我们还有什么心灵上想不开弄不明白的事呢?人生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闯不过的关呢?好好生活吧,健康快乐的活着,就是幸福。”表达了作者善待网友与人为善的一片仁爱心肠。网友汪玲女士阅完此文深有感触的评论道:“西藏,好像与生俱来就是为诗情画意而生的!那一景一物,一枝一叶,都充满了遐思与期待;那雪山湖泊,蓝天碧水,古树参天,大漠戈壁,羚羊骏马,不仅仅承载天高地厚给予的生命繁华,而且景随情动,让人在美不胜收,怡然自得的万般情愫中感悟着一种令人敬仰的崇尚境界,在人们追寻美的踪迹时也获得了大自然在精神上的沟通与和谐,从而给灵魂一个纯静与美丽。”作者还细心的观察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成群的牦牛、野驴、藏羚羊咀嚼着牧草,漫散地挪动着躯体,或躺卧在草地上,感受着温暖的阳光,悠闲地反刍着大自然奉献给它们的这方肥美水草。”阅读这些细腻的文字,不仅给读者一种美好的视觉,一种悠闲的精神享受,同时也是一种灵魂的思考,境界的升华。
哦!行者的西藏,精神的高地,大美的天堂。
2023年11月14日于咸阳。
作者简介:房喜坤,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陕西旬邑人,陕西省作协、散文学会会员,咸阳市作协,诗词、诗歌学会会员,有作品见于有关报刊和网络媒体,出版个人诗文集《岁月留痕》等。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