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了刘儒德教授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教学、教育、管理三辑的内容搭配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读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契机,让我开始思考,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外,如何从情感上征服学生,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呢?这里和大家分享书中提到的“互悦机制、依恋心理、自己人效应”三个心理效应。
“互悦机制”阐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自然心理规律:喜爱引起喜爱。一般来讲,决定一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最强有力的因素,是另一个人是否喜欢他。我们会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这也是“人际吸引律”中的“对等性吸引律”。所以要想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老师要从情感上喜欢学生。
有些特殊的学生,老师可能很难喜欢得起来。但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想一想就会发现,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人是一无是处的,不要只盯着某一方面的缺点去否定一个人,换一个角度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自己会有不同的心境,而在我们积极的反馈和期待下,学生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给到我们。
心理学家哈洛等人的实验中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种是用布填充而成的。然后把它们和刚出生的小猴放进一个笼子里。实验发现:小猴更喜欢布妈妈。小猴对母猴的依恋不是因为母猴能给他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以柔和的感觉和安全的感觉。这也启示教师要做一个“布妈妈”,不应该只关心学生的学业,给予他们知识,更应该关心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
首先,教师应有博爱之心。用具体的、生动的、深远的教育关爱全部学生的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易被忽视的学生,更需要关爱,因为他们平常受到的斥责、冷漠比较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也许我们一个鼓励的动作、一个赞许的眼神对他们来说都是可贵的。
其次,教师应有严爱之心。把关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结合起来,爱会因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而更有力量。因为放弃了严就等于没有了规则和约束,不仅不利于班级管理,更不利于学生规则感和责任意识的培养。而如果放弃了爱,单纯的“严”势必会招致学生的不理解甚至逆反心理,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所以严和爱在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严而不失温度,爱而不失威信,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所谓的“自己人效应”指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尽量让对方把你当作他的自己人。这种效应表明,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那么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和立场。例如:同样一个观点,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人说的,接受起来就既快又容易;但如果是自己讨厌的人说的,则会本能地加以抵制。
当教师在情感上喜欢学生,在行动上关爱学生时,学生会受到老师喜欢和关爱的感染,把我们当成他们的“自己人”,引发“自己人效应”。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在以上三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会形成一个情感流动的良性循环:老师喜欢学生——付出情感和行动——学生喜欢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诲——学习积极、品行端正——老师更加喜欢学生。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工作是快乐的、学习是积极的,教育是幸福的。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作者:梁红利,就职于廊坊市第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