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226》「飘舞的剑」(4627辑)

晨间寄语
有比较,就有鉴别。无数事实证明,现在孩子们的幸福感就是远超之前的所有年代,以后的继续。每天,下午四五点钟点,你只要走在路上,遇到的大多数老人,打个招呼,都是急着去接孙娃。有位同龄人说,如此下去,我们算是交待给他们了。
有时候,有些说法很矛盾,既说现在的孩聪明,但独立生活的能力确实不够。下学了,孩子一边走一边玩,而爷爷奶奶则背着书包屁颠屁颠的跟在后面…。一句话,都是这些当了爷爷奶奶的人惯的。当然,由于物欲的倾泄,歹人的暗散,有不安全因素…。
但是,至少,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没有现在娇气。60年过去了,我至今还记得第一天到学校去的情景,母亲就是把我带到学校去报了个名,再没管过你怎么去、怎么来,但是知道你放学晚到家超过半小时,是要挨打的。那时的孩子,“三半不打,上房揭瓦”,“棍棒底下出孝子”…。男孩子上学后,怎么挨的打,是上学路上的话题之一,似乎没有委屈,一边讲一边笑,大有挨打的心得…。
上到二三年级,攒到两三角钱,还会相约去排队买6分钱一张的儿童票看电影,当然只敢看白天场次,一般选在星期六下午或星期天,晚场是不敢去的,除非有大人带着,大人当然是父母,否则,一定换打。
昨天我走在路上,看到一位过去电影院撕票的,人很老,走路已颤巍,步幅很小,想来已是耄耋之年。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那时电影票有副卷,撕票员是国家正式职工,站在电影院的门边,你拿电影票给他撕了副卷后才能进去,反之,“拒之门外”。能站在那里撕票,好多人羡慕,能在那里工作,在孩子们看来,长大了能在这里工作,天天都能看电影,该多好!听说是哪家有亲戚在电影院,一定有人巴结。因为,那时看电影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身份表现,看了打仗的电影,更骄傲,但一票难求。
我曾经“记恨”这位老人,那时候我人小,在大人堆里挤票,一次,当快被大人们挤出来时,我紧抓住票房的门缝,这时候门关了,但是我的中指和食指被夹住了,十指连心,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我不可能不哭,听到哭声,门开了,但我的两个指甲盖被活脱脱的挤脱落…。就是这个人关的门……。从小到大,我一直把这个人记在心里,那时候想,总有一天要报这个“仇”。然而,日月如梭,也几近淡忘了这件事。
当我昨天再度看到这位老人时,感想颇多。斗转星移,此一时彼一时啊!昔日的电影院、客车站、公安局、武装部…,多么神圣,哪个出来不是人中“龙凤”?那个时候的票多,票票有用,票中要害……。
看到他步幅虽小,但还算健朗,还能出来在街上走走…。我真想过去扶着他,与他摆摆、谈谈,有那么几秒,我一直注视着他,但是老人两眼茫然,时过境迁,老人哪里还记得当年那个被挤掉指甲盖的小孩…?转念一想,如果不是跳皮,一个小孩哪里会跑到大人堆去嚇唬嚇唬参与挤票?而那个时候的哭泣小孩,已是退休好几年了…,老人现今还健在,还在虽纷而彩的人间看世界,应该是老人的福分!
我初中的农基老师上课时说,遗忘和遗弃,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有效功能。人们在遗忘里走向新生,在被遗弃里换来重生。人在感知里一次次新生和重生,人才会有历史,世界和社会才会向前推进和发展。这也是人的进步、和觉悟。
虽然有鉴别,但是人的预想和结果不一样,不一样是自然。我由衷地祝福老人安享晚年!我们都在不一样的里,或者我的未来还不如老人,那也是自然。平常心对待平常事,平平常常,我是个平常人,平常到什么程度,不重要[OK][爱心][合十]。
新的一天,早安!
2023.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