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敏老师导读:(知识链接)道北路街道,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地处老城区北部,东起古仓街桥,西至国花路,南临陇海铁路线,北至310国道南侧,距老城区政府5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3.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0.6千米,总面积2.2平方千米。1975年12月,属洛阳市西工区;2010年10月,成立道北路街道,道北路街道划归入老城区。2011年末,道北路街道总人口37227人。截至2020年6月,道北路街道辖5个社区, 街道办事处驻春都路153号。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这样一个宁静中氤氲烟火祥和里蕴藏繁华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陇海铁路将邙山脚下的大片肥沃土地由东向西一分为二,铁路以南称为道南,反之,唤作道北。洛阳火车站建在道南,由此,道南市井熙攘,人流如织,霓虹闪烁,流光溢彩。道北不然,它仿佛被上天刻意搁置于角落的一杯咖啡,浓郁,香远,厚重,悠然,远离喧嚣,别有一番滋味。道北如同一个人的后背,负重蹒行。三十三年前,背着简易行囊,从火车站斜对面的客运站下车,经人指引,穿过逼仄低矮的小道口涵洞,第一次站在了道北的土地上。彼时,两行高大的法国梧桐将一条宽阔马路簇拥着向东向西尽力延伸,除了幽静,和道南相比,道北少了许多洋气时髦景象。我在最好的年纪到了道北。之后,离道北越来越远,或者说,道北离我越来越远。总之,只好认为这是命运中注定的辗转。我在道北度过了一生中最拼搏最蓬勃的年华,却在远离道北的城市另一角凝视她,回味她。我白天在纱厂北路的药店卖药,夜晚披一身昏黄从邙岭立交桥下穿过,爬上二十几级台阶,往东走一百多米,回到道北。或者往北走到纱厂北路尽头,从民航大厦右拐,由棉麻公司门口经过,回到道北。那些年,这是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日常,一天接一天,蚂蚁一样努力生存。我在道北第一次领工资,第一次酩酊烂醉,第一次挥拳打架,第一次鼓起勇气给女朋友写信,第一次急切而热烈地拥吻她。以至于后来路过道北,仍禁不住一脸甜蜜。特意带着孩子回访我和妻子1994年住过的小院。爬上我和妻子住过的那座小楼,蛛网尘封的衰败楼道里,一边感叹岁月无情,转眼中年,一边黯然神伤,红掉眼圈。“会跳舞的火腿肠”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屏幕翻着跟头,卡通人伸着大拇指,虎虎生威。——那是很多年前属于道北的骄傲。清晨,傍晚,洛阳肉联厂的蓝色工作服将整条春都路晕染成了一片浅蓝,拉火腿肠的车辆在肉联厂门口排成长龙,火车专线延伸进厂区里……,春都人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幸福。一个人一辈子总会有一次或者几次高光时刻,可一个企业却大概率不太可能一直高光。譬如,那句“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现在,春都卡通人、春都火腿肠、春都肉联厂,还有那片浅蓝统统消失了,远去的身影在岁月深处浮浮沉沉,像一个个不慎走丢在时光里的孩子。有时候,明明可以从道南回瀍河,偏要绕弯道北。摇下车窗,不疾不徐地走,慢慢悠悠地开,让熟悉的气息钻进鼻孔,冲进胸膛,温暖缠绵悱恻的心。这么多年了,痴么,呆么?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变化着,任何人都无法悖逆日月如梭白云苍狗。一切又都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坚守着,一个人却完全可以遵从内心,做一回自己。
让我想想那些年最常去的地方——烈士陵园,小道口东侧的菜市场,丹菊面粉厂,真实惠羊肉汤馆……呦,我的双脚几乎把道北完完整整印了一遍!自从一个清晨顺着陵园路走进了烈士陵园,从此,就再也不舍得将它从视野中抹去。它把一园苍翠,一园肃穆,一园忠魂毫不客气地甩给我。同时,也把一园故事毫不客气地甩给我。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轨迹正越变越大,越来越耀眼。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清来路,看见自己的身影,看清哪些东西值得坚守,哪些东西应该摒弃。包括未来。无数次在高高耸立的“洛阳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肃然默立,端详镌刻在底座正面的碑文。我差不多能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诵碑文。——“洛阳,素称九朝古都,北临黄河,南依洛水,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洛阳,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山川秀丽,行事险要,自古中原逐鹿,攻守自如,乃兵家必争之地……”高大庄严的汉白玉石上,篆刻着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的金色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两面拱卫题字的红色大理石象征两支步枪,寓意着解放洛阳的两支部队——华东野战军陈(世榘)唐(亮)兵团,中原野战军陈(赓)谢(富治)兵团。整座石碑又象征着古老的洛阳城墙。有些园子注定和有些人存在联系。比如,鲁迅与百草园,史铁生与地坛,朱自清与清华园。窃以为,陵园与自己存在联系,不然,时不时地,咋就忽然想起这座园子呢?咋就为他春天里的一束迎春花,夏日里一声悠长蝉鸣,秋天的馥郁桂香,冬日的琼楼玉宇,而惦念不已呢?1960年,洛阳市烈士陵园基建全面完工。墓区葬有637名革命烈士。烈士墓区分两部分,中间为水泥路,路旁和两座公墓两侧为龙柏树林。两座公墓正南,为万人纪念广场。广场四周,遍植塔松、桂花、白玉兰、冬青、丛竹,树后为各类花圃,栽种牡丹、月季、芍药等花卉。我几乎走过陵园内的每一条小径,抚摸过水泥路两边的每一棵松树,凝视过每一丛竹,每一朵花,幻想着成为他们。也几乎在每一座墓碑前或多或少立过一会儿。迷茫了,失意了,彷徨了,我就到烈士陵园去。只为那里是可以振奋精神重铸灵魂的不凡世界里的一个不凡地方。国庆假期里,上大一的儿子回来了。原本和同学商量好的云南旅游被我叫停,儿子嘴上不说,心里不悦。我借口给儿子买那双早已相中的篮球鞋将他哄上了车。没有奔商场,而是将车开到了烈士陵园门口。革命烈士事迹展览馆里有一面黑底黄字的硕大“新中国成立后部分洛阳烈士名录(1949.10.1~2016)”墙,名录墙下赫然放着两只玻璃展柜。刘世基烈士遗物静静地躺在玻璃展柜中,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栉风沐雨的艰苦岁月。——一条打着补丁薄被,一双开花粗布棉鞋,一双粗白布袜子,一条暗花蓝粗布薄褥子,两件白粗布衬衣,所有这些,就是一位革命者的日常家当,一位革命烈士的随身物品。儿子弯腰看了又看,他认真的样子令我欣慰。直起腰,儿子扭头望了望我,没说一句话。 但是,我从儿子的眼神中捕捉到了他内心的思索,震撼,感悟,反省,和即将发生在他身上的蝉变。
这次来带着任务和使命。——《小百花》杂志编辑部“走进老城道北 讴歌时代旋律”创作采风团集中走访12个点位,6个模范人物,全面反映老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新时代蓬勃发展的社会风貌。很欣喜地看到了道北深层次的变化。比如,厂房的老物新涵,企业的披肝沥胆,社区的亮堂整洁,高楼的鳞次栉比,党建的扎实稳进,市场的红红火火,人们的精神抖擞……。道北办事处在瀍涧大道北侧。一进大厅,红色的“HALO.红小北”LOGO仿佛一张张热情相迎的笑脸。“同心共建七彩道北党建品牌”文化墙将道北办事处年轻一代的工作思路阐述得明明白白。“红帆领航”“蓝盾平安”“金色经济”“绿意生活”“墨香国粹”“青荷育廉”“橙心服务”宛如七道彩虹,搭建起了干群之间的暖心桥梁和道北发展的希望。观古宜鉴今,无古不成今。二楼的“道北文苑”将历史人物、名人家风家训、社会主义发展史、当代优秀人文故事与传统文化内容相融合,从〔百年党史 峥嵘岁月〕〔优良家风 源远流长〕〔时代榜样 道北力量〕三大板块着手,图文并茂,将中华先贤的高贵品质和博大智慧展现无遗,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传扬了优秀民族文化。秋意臻浓。隔着宽大的玻璃窗望向外面,天高云淡,乌桕艳红,街边花园里一群大妈欢快地跳着广场舞,孩子们活泼地跑来跑去,几株月季将最后一抹娇艳和美丽斜挂枝头……
“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见证着党带领我们干事创业的坚定毅力,感受着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心,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中,当好党和人民的“守护者” ,同时发挥“好人”优势,通过“好人”带好人,“好人” 带志愿者,动员鼓舞更多人加入其中,为推动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贡献力量。” 这番话是“中国好人”,洛阳神龙水上义务搜救队总教练任忠信的铿锵之言。任忠信73岁,银发寸头,身板挺直,精神矍铄,水中憋气两分钟,垂潜六米,横渡洛河,引臂小浪底,是洛阳义务水上搜救队的发起人。十几年默默坚守,十几年默默奉献,任老救人无数,获得赞誉无数。事了拂衣去,不求功与名。——这是任老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任老一出现在院子里,阳光立刻洒满全身。我们热切地拥过去,仿佛拥抱一座金灿灿的奖杯。任老思路清晰,语言严密,人民警察出身的他举止稳重,说话简洁有力。我们救人不图回报,不接受施救对象或家人任何馈赠,救人就是救人,做好事就是做好事,不能变味。——这话也是任老说的。眼前仿佛徐徐展开一组画面:某个深夜,救人回来的任老一身疲惫地回到家,老伴心疼地接过任老递过来的衣服,放好,扭身从厨房端出来一碗热腾腾的汤面,四目相对,彼此含笑……任老说,他从不贪念鲜花掌声,唯独贪念救人回家后,老伴默默端给他的那碗热汤面。
红小北是道北的昵称。昵称,亲昵的称呼。“红”是道北的基因,道北的格调。我在烈士陵园里看到了一抹鲜艳的红。那是先驱者胸腔里的颜色,那是革命者头颅里的颜色,那是烈士们信仰里的颜色。我在道北办事处里看到了一抹炽热的红。那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实诚,那是与老百姓心贴心的真诚,那是和老百姓共命运的忠诚。我在任忠信身上看到了一抹善良的红。那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永葆热情的不泯初心,那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螺丝钉精神的无私发扬,那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永远冲锋在前的无畏无惧。
作者简介:贾红松,70后,宜阳县白杨镇人,法律工作者,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小说研究会会员,瀍河区作协副主席,《河南文学》签约作家,散文分获2021、2022“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入选《2022年河南文学作品选》及各版典藏、文选,作品散见《海外文摘》《短篇小说》《散文选刊》《知识窗》《青年文学家》等,作品被收入版多典藏、文选,出版散文集《岁月悠然》一部。
主播简介:冯亚豪,宜阳县白杨镇三村人,90后,教师,音乐专业,喜欢诵读,喜欢运动。人生格言:努力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