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读苏东坡.悟《定风波》
文\杨熙荣
闲暇没多少事,室外冬风呼啸,树叶哗哗啦啦飘落空中,私下蜷缩斗室,闲翻乱看……不经意间翻到到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有点共鸣、多有遐想、不多思考,牢骚几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社会喧嚣无奈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清醒药,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苏东坡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身心俱受摧残的苏轼经过长途跋涉,踏进了黄州的大地。处风景优美的楚天荆地,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东坡先生,仰观象于天,俯取法于地,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经过一番精神的炼狱之旅,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心灵进入了一种澄明的境界。他挥笔有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不朽的诗文,表达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收获。

《 定风波》,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纵观全词,在苏东坡看来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
故而,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

苏大家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到苏东坡,穿越世态炎凉,他对世事沧桑了于胸怀,正如他“不系舟”——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他挚爱大好河山,轸念朋友情谊,执着生活情趣,感情丰富、感悟异彩纷呈。
如果看他的“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观他的思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探他的洒脱:莫听禅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悟他的乐观: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学他的豪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眺他的生活: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望他的自在: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行香子》);体会他孤独: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我们今天读苏轼、读苏东坡,闲读《定风波.莫听禅林打叶声》,一首小诗萦回耳畔:一天很短,短的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一年很短,短的来不及欣赏初春的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得来不及享受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东坡的一生,飘忽不定,“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读社会、读人生、读万千世界,我们感慨万端、扼腕叹息——一代才子、文学泰斗、全能冠军苏东坡的失意落魄!但,他给中华留下了瑰丽多彩的文化奇葩,闪烁历史长空!

2023年第一场雪已经在窗外洋洋洒洒,西北雁去无留意,温度陡然走低,房间依然暖意融融.....,念贤怀旧、睹文思人、见贤思齐,冬来万物收敛,大地微微寒流急,人生如逆旅,我们毅然迈步明天。
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