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全迎
十一月中旬,我有幸随淮安市文联文艺家采风团,来到河南安阳林州市,巍巍天河“红旗渠”真实地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我记得,在我16岁的1971年,在清江电影院看电影。在故事片开映前,曾放映过“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专题片《红旗渠》。那林县人民战天斗地重整河山建设“红旗渠”的一幕一幕,强烈地感动了观众。
我对其中的一个场景印象特深:施工人腰间捆着绳子,悬在山崖间,手持竹杆捆的钢钩,如同荡秋千似的荡来荡去,将已经松动的石块钩下去,以免落石造成伤害。他们身下就是万丈深渊!这“荡秋千”似的镜头,随着他一荡一荡的节奏,我的心一紧一紧,多么危险、多么勇敢、多么雄壮啊!电影中“林县人民多壮志,重整河山创奇迹”的配音,是那么豪迈激昂…这部电影如那巍巍太行山,耸立在我的记忆中…

这部黑白新闻电影片中的这个被我称之为“荡秋千”的镜头,在我的记忆里,潜藏的那么久远。只要是一提到“红旗渠”这三个字,我的脑海中就立刻涌现了出来…
太行山:我来了;林州:我来了!我要亲眼见证、亲身体验红旗渠的伟大!
在红旗渠纪念馆,我们远远地就看见一座纪念碑高高矗立,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八个红彤彤的大字格外醒目。原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去年视察林州红旗渠时讲的一句话,林州人民建起了这座纪念碑。纪念碑建得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难道不应该永久纪念和永世传承吗?




林县县委从1960年到1969年,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双手和简易工具在太行山上建成“人工天河”红旗渠,让浊漳河水翻山越岭流入干渴的林县。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等大中小渠道总长达1500公里,像蛛网一般布满了山间地头,源源不断地送来“幸福活水”,彻底改写了林县长期缺水的历史。
看了“红旗渠纪念馆”那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行行文字,让我激动不已、感慨万分。尤其是在那幅“荡秋千”的大幅照片与模拟实景前,我伫立、我沉思、我致敬!那不是在玩什么“荡秋千”的游戏,那是在“玩命”的呀!
就在这幅照片之侧的一块展版上,标出了几十位为修建红旗渠而英勇献身人员的名单。我默哀:你们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英烈一样,你们就是英雄!你们就是烈士!
看了人工天河总干渠,看了久负盛名的“青年洞”,看了太行山那么高矗、巍峨、险峻,看了这么难以置信的“引漳入林”工程,我惊叹,我相信了“愚公移山”的传说,我相信了林州人民“重整河山”的口号,我更相信了中国人民“人定胜天”的豪情壮志不是吹的,是真的!


2022年10月27日,中央领导同志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 这“拼”“干”和“换”,难道不是三记重锤,重重地锤打人们的心中的响锣?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要靠我们去“拼”去“干”去“换”!
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实践,为全国人民上了一堂生动而真实的示范课!


胥全迎,笔名:羊羊有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1955年8月出生,1971年1月入职、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2月入伍。曾任设区市市属国企淮阴热电厂厂长兼党委书记。现为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作家协会党支部委员、清江浦区作家协会顾问、《清江文学》编辑部总编。著有22万字的《忆清江》纪实散文集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多次获中国散文网金奖、一等奖等。获“2022年度淮安市书香家庭”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