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腊月门,三姥姥就收到儿子的来信,说要领着没过门的媳妇回家过年。三姥姥心花怒放,高兴得合不拢嘴。
半夜,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想想还真犯了愁。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还是家徒四壁,空空如也。
翌日清晨,三姥姥来找我姥爷和姥姥商议此事。三姥姥是我姥爷一母同胞的弟媳妇。三姥爷向来身体孱弱,终究没有抵抗过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贫苦和病痛,不幸英年早逝。
三姥姥唯一的儿子志勇早在四年前就参军了,极少回家探亲。所以,我姥爷和姥姥就成了三姥姥的依靠。
姥爷对三姥姥说,新媳妇要来,买几张花纸把里屋的墙糊糊吧。姥姥又说,做一件花棉袄吧……
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可是,可是……三姥姥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为了迎接新儿媳,三姥姥卖了家里所有的鸡蛋、鸭蛋和一窝兔子,把钱用手绢左一层右一层地包好,揣在内衣的口袋里,和姥姥一起说说笑笑来到十里外的公社供销社买布料。

物质匮乏的年代,供销社的货物与琳琅满目这个词无缘,只有少许的基本生活用品。布料柜台往常只有几种最常见、最朴素的清一色棉布。
柜台有一卷蓝底白花的布料特别耀眼——海蓝色的质地不深不浅,清新自然;白花不大不小,靓丽脱俗。二位姥姥都喜欢得爱不释手。
即将当婆婆的三姥姥毫不犹豫扯了六尺,转头对在犹豫中的姥姥说:“嫂子,您也买呀。”
姥姥沉默了良久,对三姥姥说:“还是给你大哥买吧,他经常出去开会,需要一件体面的衣服。”那时,我姥爷是大队长,经常外出开会。姥姥给姥爷扯了七尺深灰色的布料,没舍得给自己买。
就这样,二位姥姥在镇上舍不得吃口饭、喝口水,迈着三寸金莲,摇摇晃晃往家返。回到家,夕阳已经下山了。
灯光闪烁,姥姥喝了一碗水,稍微喘息了一会儿,正要起身做饭。这时大舅匆匆进来,“娘来,俺姐给您买了一块花布,让您漂漂亮亮过个年”。大舅把一块用纸包裹着的花布递给姥姥。姥姥迫不及待地打开,天哪!和三姥姥买的一模一样。姥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眼里放着光芒,一边撅起嘴嘟囔着:“你姐在城里挣钱多不容易,花销又大,真能破费!我穿什么不行啊?!”
晚饭后,姥姥把两块布料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炕头上的小长桌上,美美地睡觉了。

三姥姥和姥姥分手后,独自往家走。她家在姥姥家南七八十米的小山坡上。不宽的土路,有些曲折坑洼。黄昏时分,没有月明,星星从云层里慢慢吞吞爬出来。三姥姥颤颤巍巍地走着,突然脚下一滑,跌倒在地。好久好久,她支撑着双臂,慢慢爬起来,一瘸一瘸地往家里走去。
屋子灯光幽暗,一个人的日子冷冷清清。三姥姥喝了一碗热水,脚很疼,躺在冰凉的炕上,累饿交加,慢慢睡着了。
早上醒来想看看花布,满屋子找,没有!里里外外又找,还是没有!
脚好疼,不敢落地。突然想起昨晚摔了一跤,心急火燎地去跌倒的地方找,没有!心,砰砰地跳;泪,哗哗地流。
姥爷姥姥正在炕上吃早饭,三姥姥一瘸一拐进来了。姥姥慌忙起身给三姥姥搬来方凳,询问她怎么了?三姥姥“哇”的一声哭了,姥姥让她坐下慢慢说,三姥姥抹了抹眼泪,正要开口说话,突然看到炕桌上的花布了。这不就是自己的花布嘛,怎么在这里……?三姥姥顿时火冒三丈,眼蹦金星,指着花布欲言又止,然后气冲冲地把门一甩,一瘸一拐、头也不回地走了。
姥爷姥姥看着三姥姥远去的背影,相互对视着,面面相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傍晚,姥姥来到三姥姥家。见她躺在炕上,头发凌乱,脸色苍白,身体虚弱。三姥姥见姥姥来了,气不打一处来,头扭向一边,不看姥姥一眼。姥姥越发纳闷:“到底出什么事情了?你快点说啊。”三姥姥斜䁖了姥姥一眼,“哼,什么事!你心知肚明,还用我明着指出来吗?咱们妯娌三十年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姥姥越发糊涂了,有些烦躁,“你直说好了,别这么拐弯抹角”。
三姥姥这才把丢布的事说出来,认定姥姥家的布就是她的!
姥姥说破天地解释,三姥姥还是半信半疑。在她看来,姥姥没有买花布,现在家里有了花布,就是铁铮铮的事实。
姥姥回家,把自己的花布给三姥姥拿过来了。说:“新媳妇要来,衣服你先做着。”姥姥同时从家里端来了饭菜,让三姥姥补上了这些天肚子的空缺,三姥姥的苦瓜脸终于舒展看来,有了笑容。

连续几天,姥爷姥姥及家人常常到三姥姥摔跤的地方寻找布料,每次都大失所望。
一天下午,一群孩子放学后在田间打闹撒欢,突然一个小孩在杂草丛中捡到了一卷东西,是用细细的纸绳缠着,纸包裹着的布料。经历几天的风吹日晒,纸已经破烂,布料沾染上厚厚的尘土。那时正是如火如荼学雷锋的年代,孩子们聚在一起商议一番,立马飞也似地跑到学校,交给了老师。
老师根据学生叙述的地点,考虑到可能是大队社员丢的,就将布料送到大队部来,让广播员在喇叭头上找找失主。这还用找吗?在大队部工作的姥爷找人把三姥姥叫来了,三姥姥看到丢失的花布失而复得,喜极而泣,拿着布料,巅着三寸金莲,一瘸一拐、晃晃悠悠来找我姥姥啦。
二位姥姥和好如初,过年时都欢欢喜喜穿上了新棉袄。
写于2023年7月

作者简介:刘可训 ,青岛市即墨区人,从事企业工作服、职业装、劳保服装加工和销售已二十余年。爱好文学,近年来有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陆续在《即墨乡土》《青岛故事》《张家口头条》《墨城诗苑》《墨河韵语》《散文网》等网刊发表,获得关注和赞赏。部分作品见于当地《新即墨》报纸和省级《青年文学家》。2万字的散文作品已入编《散文十二家》(青岛专辑),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