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松龄的“聊斋”
朱亚夫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书斋“聊斋”中的“聊者,寄托也”,隐含着作者高洁的志向。

蒲松龄(1640—1715),蒙古族,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的祖辈均为读书人,然功名皆不显。他从小随父攻读经史,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故热心科举仕途。顺治十五年(1658年),年十八,初应童生试,以县、府、道第一名,连中三元,一时名声大震,受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赏,赏到科举甜头。但之后屡试屡不中,始终名落孙山,至46岁时方被补为廪膳生,72岁时,因他是个老秀才,才被补为贡生。由于他把大半生精力耗费在科举场上,故熟悉科场的黑暗内幕,这为他写作名著《聊斋志异》奠定了基础。
蒲松龄的“聊斋”座落在山东淄川蒲家庄。他18岁结婚后,与兄弟分家,仅有“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居室坐北朝南,院落前后两进,西有侧院。老屋青砖黑瓦,木棂门窗,与周围民房并无两样。然院内有山石水池,豆棚瓜架,植有蜡梅、秋菊,石榴等,如此一点缀,倒也别有一番山林泉壑之胜,书香门第之风。因住宅简陋,当时蒲松龄曾亲戚些许木料,将房子隔开以分内外,然大门不能同时容两人出入,出门遇人进来须退避门后,让对方走过,才能走出去。南院内平屋两间,称为“磊轩”,以他长子蒲箬的字命名。北院正房三间,即为他的书房“聊斋”。现存的题额为隶书,书写得静中寓动,闲中见趣,不失“聊斋”的宗旨。
蒲氏从20岁起,在聊斋内讲仙谈鬼,搜神博物,聊斋是他邀人品聊天,窃议神鬼之地,也是他挑灯命笔,整理成书之所。他以斋名命书《聊斋志异》。当时的著名诗人王士祯看了他的《聊斋志异》后,诗曰:“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其实《聊斋》并非“姑妄言之”的闲书,而是借谈狐说仙,以抒发作者对现实不满,刻画社会污浊,揭露科场腐败,因此该书才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不朽名著。蒲松龄除《聊斋志异》外,以“聊斋”命名的著作,尚有《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多种,可见其对书斋的偏爱。
1938年,蒲松龄故居遭日军焚毁,1954年人民政府修复。1980年建蒲松龄纪念馆,对故居、柳泉、墓园进行了修葺、扩建,征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书画题咏展室,和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增设了南大门,使故居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在他的书房“聊斋”内陈列着蒲氏74岁时的画像,上有他的亲笔题字:“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读之,耐人深思。画像两旁悬郭沫若撰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金字楹联。室内还有蒲氏生前用过的桌、椅、床、几等物。西院为新扩建的陈列室,展出蒲氏手迹及《聊斋志异》中外各种版本、各种诗文,杂著传抄本和聊斋故事的通俗读物等。“聊斋”中的名人手迹甚多,是当地的一大名胜。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紫来斋等。上海市人。历任《上海老年报》社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社主编、《九九关爱》网站顾问团团长等。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杂文学会顾问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200余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8000多篇,其中不少文章入选《时代领跑者》《文苑剪影》《上海杂文选》等近百部书中,著有《亚夫杂文选》《人生畅想曲》《黄昏风景线》《书斋文化》《杂坛徜徉录》《名家斋号趣谈》等;主编《寿星列传》《三十六计新解》《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实用大全》(新版)等。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欢迎常年赐稿!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酌情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总 编:乌以强
责任编辑:冯喆 张晓燕 翟玉梅 丁杰
茌平文苑 第0883期
本期编辑:冯喆
茌平文苑: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用稿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