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河流(十)
长江园
长江园起于长江街桥(1993年9月),止于怒江街桥。在长江街桥与怒江街桥之间,还有一座桥梁连接着南北两岸,只是不知道这座桥叫什么名字,这条街的街名也无从知晓。后来专门在这桥上走过,查看这条街的名字,但没找到街牌,只在桥头街西面的“闲庭花园”住宅小区楼上,看到蓝色牌牌写着“长江北街2-46”。看到这儿我有点疑惑了。因为长江街向北过长江街桥后的街叫长江北街,也应该是正宗的;而这条街与其是并行的,一个在东,一个在西。
在怒江街桥东、河的北岸,长江园还与怒江东公园实现了无缝连接。怒江东公园的公示牌上四至范围中明确写着“南至:北运河(新开河)”。怒江东公园面积很大,不仅健身设施齐全,特点是树木多而密,一块巨石上刻有“怒江绿地”字样。因为我要记录的是新开河沿岸的23个游园,所以本文不对怒江东公园做更多的描述,尽管本文后面所写对落叶的印象中有其影子。
与其他游园一样,河的两岸皆是一条“慢道”贯穿始终,“慢道”两侧是绿化带,乔木灌丛一株株、一簇簇、一片片。春日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夏日里浓荫蔽日,凉爽习习;秋日里落叶满地,金黄灿灿;冬日里寒风凛冽,白雪皑皑。总之,无论你什么时候来,长江园总有一季风景属于你!
与我而言,秋日的落叶印象最为深刻。因为当我着手写长江园的时候,反复多次漫步长江园恰恰是在秋日里。视线里总是有树叶悄悄飘落,姿态洒脱飘逸,如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轨迹九曲优美,如冰场上花样舞者脚下冰刀留下的线条;树叶的面庞退去了最后的绿意,如夕阳下西北大漠沙丘的颜色。如果有风吹过,会有无数的叶子成群飘落,这个时候的落叶是有声音的,漱漱瑟瑟,像极了多声部的合唱,但绝没有“多悲风”、“愁煞人”的感觉。路上落叶积存量足够的时候,踏上去也会发出声音来,很是悦耳,但是需要用心去听。游园的管理者们经常将落叶打扫成堆并装袋收起、运走。我是不赞成这样做的。游园里需要也应该保留一点点自然状态,给人以感性,赋人以美育。
对于长江园最早的印象,是我六七岁的时候。那时候我的家在怒江街以东、崇山西路以北,辽宁大学西墙外的小房子里,隔怒江街与沈阳市委党校相望,出门沿怒江街向北不远就可以看到新开河。虽然曾经“跟屁虫”似的,跟着院子里大哥哥们到过河边几次,但那时候还太小,所以也没有留下啥印象。倒是市委党校的一场大火还有些记忆。印象中那是个夏天或者是秋天的夜里,睡梦中的我被父母叫醒,跟随他们慌慌张张跑出门去。只见隔着马路的市委党校的大火已烧红了天空。我家那幢小房子里的几户人家,大人小孩全都来到室外躲着、看着、怕着、担心着,有的人家还把值钱的东西搬了出来堆放在院子里。后来究竟怎样就不知道了,因为我于堆在地上的棉被垛里睡着了。
对于这段河流,脑子里还残存着大学时候的记忆。那时候夏秋季的午后如果没有课,有时会出学校北门到河边散步。但游过多次长江园都没有找到辽宁大学的北门。从长江街入口进入游园,有一条新开河南路,但是行不多远,路就到了尽头,是“建赏欧洲”住宅区的北门;从怒江街入口处进入游园,路牌虽然也标注为新开河南路,实际上是游园通常的“沈阳漫道”;顺着漫道前行,临漫道的是“大都会·公元”住宅区的北部铁艺围栏;在“建赏欧洲”与“大都会·公元”之间,是一道破旧的红砖墙,记忆中墙内应该是辽宁大学了,但是无论如何我也没有找到当年出入的学校北门。
在校期间,出北门散步时往往会装模作样拿着一本书,尽管多数时候并不看,现在想想真是有点幼稚可笑。到河边闲逛的同学并不多,但校友是一定有的。曾听说有生物系的校友于水中救起一个溺水少年。多年以后这位救人者成了我的同事。闲聊时曾谈起这段往事,同事笑说当年系里曾有人质疑他的救人之举,因为质疑者看到的河流并不怎么深,水流尚没有没过膝盖,不足以淹到人。其实,新开河是一条以灌溉为主要功能的人工河,水位是根据灌溉季节及灌溉需求人为随时调控的,高水位时水深过人,可以游泳;低水位时,水深确实不及膝盖。所以,救人者“踏进”的和质疑者“看到”的实际上并不是“同一条河流”。
河北岸的游园里临“慢道”有一石碑,上有“劳模林”三个红色大字。石碑由沈阳市总工会于1999年5月1日立。在我看来,这是长江园的最大看点,或者说可以成为最大的看点。据说沈阳市提出建设“一园一故事”的运河文化,而“劳模林”无疑一个很好的故事。遗憾的是,这个故事目前并没有讲好。因为我看到的“劳模林”纪念碑被铁网罩着,铁网的密度如牢笼一般,与周遭的树木景观极不和谐,视觉感官很不舒服;不仅如此,纪念碑背面的碑文早已脱色且风雨侵蚀严重,已经难以辨认。经过反复端详揣摩,才辨识出了大概状况:1999年5月1日,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建设新沈阳,迎接新世纪”的号召,全国省市著名劳动模范五百人与市领导及各界职工代表举行千人植树营造劳模林活动,共植树1000棵以资跨世纪之纪念。
为讲好“劳模林”的故事,在此我斗胆建议:拆除“劳模林”纪念碑的铁罩,或重新立碑,或再刊现存的碑文以记;如果能重新立碑,不妨将众劳模的名字刻在碑上;有关部门可以倡议并组织劳模定期或不定期到此义务植树,将“劳模林”的故事延续下去;不知道有关部门是否有系统介绍各级劳动模范事迹的网站、公众号之类,如果有的话,可以在“劳模林”纪念碑上设置二维码,游人可以扫码关注,了解、学习劳模们的事迹。在网络、媒体业如此发达的今天,实现这样的链接好像并不是难事。
当然了,我的建议有关部门是很难看到的;即便是看到了,大概也只是看到了而已。就当说给自己听的好啦!

作者简介:吕家立,笔名:下午茶。六旬老者,务过农,做过工,大学毕业进入机关,写了大半辈子公文。闲暇时喜欢写写工作以外的闲情、小事、凡人。早年偶有诗歌、散文见诸报端;著有散文游记《窗外的风景》、诗歌集《心灵的风景》。退休后作品常见于《中国诗歌文学精品》旗下《作家美文》《作家选文》等网络文学平台;相关作品曾4次入选《中国诗歌文学精品微刊作品联展》(第12、64、67、76期);曾入选《中国诗歌文学精品》最受读者喜爱作者名录(第2期)、人气作者名录(第7、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