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北国秋风,望兴安岭五花山之美,让我邂逅了东北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族的故事。《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家里的藏书,但我一直没有拿起来细品。今年,董宇辉的推荐引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好奇,于是在出差前往东北的飞机上,开启了这本书的阅读之旅。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这本书讲的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族人,他们每天的生活环境令人向往。在那里,闭上眼便可静享流水的哗啦声和驯鹿走在森林中清脆的铃铛声。正是一群在这样令人心旷神怡的额尔古纳河畔边生活的人,用鄂温克族人特有的方式书写了人生的苦短情长。
这本书在2008年获得茅盾文学奖时,颁奖词是这样写的:“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人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这部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史诗般的品格,是意境深远、引人入胜的经典之作。
作为女性读者,我跟随着迟子建的文字,感受着山水相依的自然之瑰丽,感受着山中树木、水中游鱼的生命之活力,感受着每一个人物的品格之魅力。就像她说:“有的山矮小而圆润,像是一个个倒扣着的瓦盆;有的山挺拔而清秀地连绵在一起,看上去就像驯鹿伸出的美丽犄角。山上的树,在我眼中就是一团连着一团的血肉。”
阅读本书,除了能让我静享那旷野的美景,还让我几度落泪,首次落泪便源自主人公的父亲林克因雷击而死。此刻,不禁感叹生命时而强劲,时而又脆弱到不堪一击,一位生活在森林里几十年的老猎人,却无法躲避大自然那轻描淡写的雷击。出发前还在告诉家人等我带着猎物回来一起篝火晚餐的父亲,在一场雨后便再也无法归来的情景,一旦感同身受便让人久久不能释怀。这只是其中一个微小的细节,迟子建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写透了生命的本质,让关乎生死的生命来来去去,有人出生,就有人离开,不禁感叹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
同样,在最纯粹的环境里还有最纯粹的爱恨情仇,有主人公两段幸福的婚姻,也有主人公姑姑伊芙琳的悲惨婚姻,爱即是爱,即使受氏族观念无法越雷池一步,也能竭力守护;不爱即是不爱,无法妥协,哪怕放弃生命也不接受强迫的情感。
故事以砍伐森林的人来到额尔古纳河、人们纷纷离开额尔古纳河右岸为结尾,既是那个时代的部分真实写照,可能也是作者的一种收尾手法。春夏秋冬、山水林木,岁月流转、人来人往,希望《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能带给城市里生活的人们一份自然的宁静,同时也希望忙碌的人们能捧上一本书、煮上一杯茶,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享受文字的细腻精妙、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思考生命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