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言入诗 用老笔拐弯
——冯喆老师《今日立冬》诗赏析
徐清波
清晨,再读冯喆老师的诗《今日立冬》,再一次被震撼,被感动。那大胆的想象,那深远的意境,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品读每一个诗句,都像咀嚼茌平大枣和茌平烧饼,回味无穷。
“其实/霜降是立冬的药引子。”这第一句就打动了我。我想起了小时候,那时我八岁,弟弟三岁。在冬天的雪地上,弟弟不小心滑倒了。弟弟仰躺着,喊道:“磕我屋后了!”
三岁的孩子,看到的,想到的,关注的,都是眼前的事。对于身后的事,他没有能力去知晓。当他的后脑勺磕碰到雪地上,他不知道如何表达。此时,他一定想起了大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屋后。于是,“磕我屋后了!”就诞生了。
多少年,这句童言童语在我的耳边不知响了多少遍,每次想起,我的心里总是产生难以言表的异样的感觉。
冯老师在茌平作协读书会上的发言《浅谈诗歌语言的出新出彩》里倡导“陌生化的语言,半生不熟的语言,精雕细刻的语言,反复打磨的语言,让人回味无穷的语言”。我常常思考孩子们的表达方式。他们的语言不就是半生不熟吗?不就是经常给人一种陌生感吗?但就是这种半生不熟的陌生感让我们这些成年人突然眼前一亮,突然耳目一新。
今天,读冯老师的诗才知道,原来,弟弟说的,是一句优美的诗句!
冯老师的诗为什么能如此质朴,为什么能直抵人的心灵深处,窃以为,他的写作技巧可能就是跟孩子们学的。
这不是危言耸听。可以说,一切文学和艺术,达到一定的高度后,都应该是返璞归真。立体派大师毕加索曾感叹:“我花了四年的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了一生的时间,才像孩子一样画画。”可见,能像孩子一样,何其艰难。不知冯老师花了多长时间做到这一步。
冯老师好像一直在像孩子一样说话。他说:“我再一次确认了冬天的源头/心里早已蓄满呼啸的寒风/和漫天的飞雪。”
作为成年人,有谁还有探究“冬天的源头”的兴致?唯有孩子,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不但想知道冬天的源头,他们更渴望知道他们自己的源头,也就是想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今日立冬/我以饺子的状态/包容它的一切滋味/秋风没有赶尽杀绝/枫树的红旗呼啦啦地挥舞着。”
褪去孩子皮后,人们便开始热衷于用各种方式包装自己粉饰自己。包装粉饰后的自己变得华丽,堂皇,但华丽堂皇的外表下,还剩下多少容物的空间?唯有孩子,他们的心像一栋没有装进家具的空阔的新房子,他们的状态多像那鼓鼓的饱满的饺子,随时准备容纳世间万物。我国的很多地区,立冬有吃饺子的习惯,其用意可能就在于此。
“东晋和唐朝的菊花/今天依然汹涌地开着/金元宝似的叶子/铺满初冬的大地/深秋并没有太多的败笔。”
冯老师在《浅谈》中说:诗歌是语言文学的最高艺术,我们学习诗歌的语言美,赋予语言无限的张力,构建美的诗境和美的意蕴,让情感和思想在诗中完美地呈现,让社会正能量和生命的力量在诗歌中闪光,让社会的光明和历史的足迹在诗歌中茂盛,让自然美在诗行中灿烂,这是诗人的责任。
张力,诗境,意蕴,情感,思想,社会的光明,历史的足迹,自然美,这一切在冯老师的诗行里都得到完美的体现。
语言的张力,不仅表现在对空间的作用力,更表现在对时间尺度伸缩的调控。“今日立冬”,本来是一个时间点,但通过语言的张力,这个点被拉伸成一个时间段,再通过语言的张力,把这个时间段扩展成一个面。这是一个极其宏阔的场面,这宏阔的场面立马把读者的心境扩大,也把读者的视野拓宽。在这个宏阔的场面上,陶渊明高洁的菊花,黄巢黄金甲一样的菊花,一直在汹涌地盛开,盛开了上千年。这是怎样的一幅壮美的图画!说“深秋并没有太多的败笔”,冯老师太含蓄。深秋真的有败笔吗?
“已经南移的太阳/还是不敢和我对视/白天的偷工减料/大家有目共睹/霜冻并不能封住/闲言碎语的嘴巴。”
读到这里,如果你还不拍案叫绝的话,说明你一定过于冷血。
到底是太阳不敢和你对视,还是你不敢和太阳对视?
有人说,所有的诗人都是疯子。我要说,所有的诗人几近弱智,弱智到像三岁的孩子。一个三岁的孩子跟着爸爸去公园,转眼找不到爸爸了,便大喊:“我把爸爸丢了!”
冯老师说的话多像三岁的孩子!
冬天到了,太阳擅自把照射时间变短,作为太阳你以为人们不知道吗?难怪你不敢和“我”对视,你心里有愧啊!你太阳做这样偷工减料的事情,难道人们连议论的权力也没有?你为何要用霜冻来封住人们的嘴巴?
太阳为何不敢和“我”对视,是因为心里有愧。“我”为何不敢和太阳对视,是因为太阳的强势和豪横。
这不单是像两小儿辩日一样的简单问答,而是一个充满哲思的哲学命题。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都应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而冯老师的诗句里总是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难怪冯老师取笔名为哲。
“冬天来了/容我以分行的热情/欢迎你的光临/用我最细腻的情感/供养、安置你/深处的狂风暴雨/我知道——/你肆意妄为的背后/是鸟语花香的春天。”
读完最后一段,突然意识到,前面的浓墨重彩都是在做有意的铺设。那呼啸的寒风,那满天的飞雪,那偷工减料的太阳和那不解人情的霜冻,虽然曾经都被误认为是败笔的根源,但冯老师心里已经知道,那铺满初冬大地的金元宝似的菊花叶子预示着必然的丰收和富足;冯老师也早已有数,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已在路上。所以他才有了分行的热情和细腻的情感。
著名诗人徐俊国说:好的修辞都有一个神秘的拐弯;冯老师在《浅谈》中也说:要懂得拐弯艺术。冯老师本诗的最后一段就运用了这拐弯艺术,完成了一个完美的拐弯艺术表演。这弯拐得潇洒漂亮,拐弯后的戛然而止让人舒服痛快,让人茅塞顿开,也让人充满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真应该感谢冯老师。他用孩子的视角,发掘了成人看不到的珍贵的东西,用懂得拐弯的笔触呈现出来。读冯老师的诗,这不是通常意义的视觉上的享受。冯老师的诗,是全方位滋润身心的饕餮大餐。如果你真正读懂了冯老师,那么,未来的日子,万一漏读了冯老师的哪首诗,你一定会觉得是很大的遗憾。
作者简介:青啤,原名徐清波,男,青岛平度人;高级英语教师,发表英语论文三十余篇;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崂山分会理事,茌平文苑认证编辑,近几年,在各类报刊、网络发表散文、小说、诗歌计五十余万字;爱好文学、音乐、书法等,相信: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文学艺术是人类的高级精神食粮。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欢迎常年赐稿!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酌情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总 编:乌以强
责任编辑:冯喆 张晓燕 翟玉梅 丁杰
茌平文苑 第882期
本期编辑:丁杰
茌平文苑: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用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