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来到了江西万安县涧田乡,在一个基层派出机构主持工作。职务晋升的短暂喜悦随即被崎岖山路的颠簸和疲惫消磨殆尽。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把我晃得头晕眼花。路上停了又停,我的胃里翻江倒海,直吐得脸色发青。
这是最偏远的山乡之一,距县城六十公里。我推开办公室大门,一堵峭壁竖在眼前,仿佛一道巨大的屏障,要把我与世隔绝。枯燥的工作和陌生的环境带来的消极情绪如野草般蔓延,让我有些无所适从。
傍晚,夜色如墨,孤独感如海水漫上心头。还好,我有文字作伴。独自坐在电脑前,我疯狂地浏览文学网站,隔着屏幕与全国各地的文友讨论文学,写帖子、做编辑、当版主。我把自己的闲暇时光交给文学,借此填充内心的空虚。很长一段时间,我被各种编辑任务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有时整夜不眠,眼睛肿得像个熊猫。在这种虚无的忙碌状态下,我重新陷入迷惘。
这时,《长征》走进了我的生活。真是一次奇妙的邂逅,仿佛冥冥中的缘分。众多文友中,有一长者是退伍军人,我十分尊重。一次闲聊,我向其吐露内心苦闷,埋怨命运不公。对方不作声,耐心听我诉说,末了对我说,去看看王树增的《长征》吧,想想当年的革命历程,这点挫折算什么。看我没作声,他又说,我在部队当过十几年兵,你经历过的周折我都经历过,不是给你说大道理,相信我。
翻开《长征》这部书,我仿佛走进了那个迷雾重重、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现场。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闻名世界的长征。一路上,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层层封锁线,并且在命运攸关之时,审时度势,通过遵义会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为中国革命明确了正确发展道路,最终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读《长征》,中国工农红军激情万丈、视死如归,甘愿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当作中国革命前进发展的踏步石,这种永不放弃的信念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让我感动不已。我焦躁的心渐渐静下来。一生何其漫长,又如此短暂,每个人都在跨越自己的长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开始整理自己的书桌,案头有计划地摆放一些文学作品,定期阅读并更换。只有这本红色封面的《长征》,始终留在书架上。当我感到倦怠,便拿出来翻一翻、读一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琐碎的工作被我有条不紊地整理成日志,用心记录在册,成为日后总结和积累的素材。工作之外,我不再一味沉湎于网络阅读,而是把山乡的生活体验细细搓揉,用自己的方式加以理解和整理,诉诸笔尖。
心态决定心情。沉静下来的我,没了初到山乡时的惶惑和急躁,逐渐爱上这方山水和村民。犹记得,每年正月,我都要轮番去当地村民家里吃饭,一直吃到元宵节。这些乡亲,有些我甚至都叫不上名。
我细细收藏着生活里的点滴,任凭自己的情感在山水中流淌。闲暇的时光,我安心写字,竟然成为了江西省作协的会员,让身边的同事颇感惊讶。更没想到的是,一次偶然的机遇,我被借调至万安县政府办工作,就此离开了工作6年的山乡涧田,开始了人生的新历程。
每当想起这段难忘的岁月,我都感触良多。在我最为迷茫的时候,是《长征》这部书,为我点亮了一盏心灯。
(作者单位:江西万安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