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十里桂香,秋叶渐黄,云卷云舒,入了秋,仿佛一切都变得静谧且从容起来。周末整理书籍,我翻到一本多年前买回却因其晦涩难懂而束之高阁的《万历十五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作者为何以此命名?这本书究竟又胜在何处?

翻开泛黄的扉页,我似乎走进了那段沉寂的明史。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作者黄仁宇也在书中写:“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平静之下,却暗藏着帝国倾颓没落的前兆。作者通过对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贽这六位人物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明朝逐渐走向衰亡的原因。历史从来都是沉重且冰冷的,但同时又是鲜活、有温度的。抛开作者那些备受争议的观点,在我看来,这本书中满是无奈与遗憾。
年少的万历皇帝是勤勉的,但礼制要求他活得像个傀儡,了无生气。“万历皇帝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决心,但并不缺乏清醒和机灵的头脑,然而他竟欣然接受这种精神上的活埋”,终于,立储之事让万历站在了群臣的对立面,他开始了与群臣的沉默抗争——怠政,代价是明朝自此走向衰落,可怜可恨又可悲。
读史,我感受到的是情绪,是古人的痛苦、挣扎、悲伤与追悔莫及。翻到最后一页时,我也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以局外人的视角见证了他们的一生,看着他们走向早已注定好的结局,因为一旦戴上名为命运的枷锁,帝王、能臣、将领、宿儒都将沦为历史的囚徒。记得我高中时背诵《阿房宫赋》,其中有一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如今读《万历十五年》,我才明白了历史的悲怆与狡黠。古人的智慧与精神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惟愿吾辈以史为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办事处)